共享单车、共享雨伞、甚至于共享床铺,“共享”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种方式操作简便,节约了生活成本,促进社会资源的流动,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瑕不掩瑜,共享模式的弊端也在显现。
首先,是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共享设施的使用大多要扫码注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各个人信息有可能被泄露,随之而来的各种骚扰信息让人不胜厌烦。网络的隐私安全该如何防控?最近有报道,一旦扫码,恶意软件就会攻击手机,造成使用者的财产损失。这种情况该如何防范?媒体呼吁要谨慎扫码,但如何甄别二维码的真伪,仅仅依靠个人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共享作为一种新生的模式,管理制度尚未完善。共享床铺已经因为卫生管理和消防安全方面的问题被叫停了。而共享单车因为使用方式的问题,被未成年人擅自使用造成的安全事故,也在被各方面关注。如何投放、管理共享资源,成为当下人们所讨论的热点。
最后,共享模式是对国民素质的考验。
共享单车随处停放的问题愈演愈烈。地铁口、车站、商业圈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方,共享单车“车满为患”。别说盲道,就是正常的人行道都被堵得水泄不通。有报道:地铁站附近的商家,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店门口堆积如山的共享单车移除。店员因不满随口嘀咕了几句“什么素质!”一位正在停车的年轻人竟然不依不饶地上前争论,还全程用手机录像。这种情况,简直叫人无语。共享的目的是提供便捷的生活方式,却变成了争执的起源。
“共享”变“个享”,这种现象很普遍。居民楼,地下车库,办公室随处可见共享单车的身影,甚至为防止被别人骑走,还要在车上再加一把私锁。首批共享雨伞推出后,竟无一人归还,共享彻底变私有了。
共享的推出,本意是物品共用,是一种环保的举措。可是各商家为了抢占市场,无节制地推出自家的商品,却又疏于日常管理,造成了大量的报废,委实可惜。还有某些使用者存心破坏,把好好的单车扔入河道,浪费资源不说,还造成了河道的堵塞。这与当初共享的概念是完全背道而驰了。
如何让共享这种模式正常健康的开展下去,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要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要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更要规范使用者的使用方式。相信共享模式,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