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

2021-09-13 18:21:06
谈高考作文集锦7篇

谈高考作文集锦7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高考作文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高考作文 篇1

有人说,历年来高考作文的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确实,试题要求也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这个“宽泛”,大概就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过去每年要求考生要紧扣命题,现在这样一“淡化”,确实能给考生的作文水平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也能起到“不拘一格”选人材的作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淡化”可能会产生漏洞:许多考生在考前已作好充分准备,背熟了二三十篇范文,因为审题、扣题的淡化,学生就可以搬出准备好的范文,稍微来个改头换面,就套上近乎了,投机取巧就可以得逞了。比如有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豆角月亮》,阅卷老师欣喜非常,打它个满分(60分),到后来才有人发现,是“克隆”《故事会》上的《弯弯的月亮》的。又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缺口》,竟是套袭新概念大赛作文《缺口的苹果》的。这种套袭现象不少,但发现的总是少数,很多都被投机取巧得逞。所以,我认为这样淡化审题与扣题是否好,是很值得讨论的。

当然,允许“淡化”是高考出题者的事,而我们考生切不要把“淡化”变作“无化”。像开飞机,总得要顾及航线与目的地,写作文总还是有一个范围。考生假如认为“淡化”审题扣题了,就信马由缰,随意下笔,就可能写出偏题离题的作文,阅卷老师就可能判你的作文为“四等卷”。“淡化”,是有限度的,考生一定要重视,要思考清楚命题的限制,考虑好命题的限制与开放范围的关系,不要自己不思索地来个“淡化”,像断线的风筝乱飞起来。

另外,我想谈一个该“淡化”的问题。从二十多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出卷者好像尽量回避社会的热点问题,几乎没有一次出的作文题目是直奔政治热点问题的。又,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几乎给考生提供了宽泛的写作自由。而很多考生却有这么一个特点:喜欢去写大题材,去聚集社会热点、焦点。就因为有宽泛的写作自由,因此一提笔,脑子很快就联想到社会的热点、焦点。比如谈香港回归、北京申奥、加入WTO、反腐倡廉。这种写法已成为有些学生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写,才显出觉悟高,思想好,作文才可得高分。其实,这样写是不那么好的,是很难得高分的。因为学生还比较幼稚,政治思想水平还不高,谈这些时政问题往往谈得不全面,谈得不深透,许多学生仅只写些常用的套话,有些学生甚至写出提法上的偏差与观点上的错误(出现观点、提法上的错误,就得判低分了!)。所以,我的想法,考生在作文中对政治热点的问题要“淡化”,能回避的还是回避好,一是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很难说得头头是道,很不容易拿高分,又容易出差错,出差错就非常糟糕。

我想,还是写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好。千万不要以为写小人物、小事情是低格调。“一枝一叶总关情”,身边的人与事,是平时生活中有深切体验与感受的。写起来轻车熟路,便于表达真情实意,也会更加生动感人。写小人物、小事情,也只要平平常常地去写就是,不要有意来个“小题大作”,或有意来个“小中见大”,不要什么都来个政治化的大理念,有些考生为了“思想美”,就编造不合生活情理的故事,有意拔高人物。那么反而给人失真失实的印象。过分追求“思想美”,一定会出现豪情壮语多,空话套话多,而真情实意少,给人的印象就是虚情假意、做作、不自然,这样也就很难得高分了。这么多年出卷者不涉及国内重大事件,大概也是为了避免一些学生猜题押宝。我想我们考生最好自己不去强化时政意识,在作文中淡化时政意识,还是有好处的。

谈高考作文 篇2

湖北省高考考了这样一道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凭心而论,这道作文的话题指向性是非常显豁的:可直接写“母语”,也可由“母语”说开去。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道没有多大审题难度的作文题。事情果真如此吗?

笔者今年有幸参加了湖北省高考阅卷,在13天时间里,共评阅了20xx来份作文。除偶尔为一二篇优秀作文击“键”赞叹外,的时间却不得不为一些低水平(特别是偏题离题)作文黯然神伤,嗟叹不已。这些作文(大概有三分之一吧)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笔者在此试作一小结,以为后来者戒。

一、曲解话题

什么是“母语”?简而言之,母语是一个民族(可以指某一具体的民族如满族、蒙古族等,也可以指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这既是一个浅显的常识,也是由作文材料可以导出的结论。然而,很多同学却对“母语”作了另一种解释:母语就是母亲的话。有的写母亲的某一句话给他十几年的人生以启迪;有的写家里发生了冲突,母亲的一句话使矛盾冰释;有的写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正是母亲一次次的点拨才使自己克服各种困难,茁壮成长。这类文章很多写得情真意切,颇富文采,但因为它审题立意错误,自然只能打入另册。

要消除曲解,避免似是而非的立意,应注意二点:其一,词语(概念)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网络语言来“恶搞”,也不能用脑筋急转弯来“变形”;其二,孤立的一个词语可能是多义的,然而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往往是单一的,我们在确定义项时应紧紧抓住语境。二、断章取义

在众多偏题作文中,有一部分学生以“民族文化”、“发展”、“根”为话题,作文中只字不提“母语”。这些词语虽取自原材料,但因为不是话题中心语,因而以它们作话题自是很不恰当的。要纠正这个偏差,关键是阅读理解材料要有整体观,要审清它的范围(材料范围和话题范围),另一方面要善于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特别要注意抓住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三、弄巧成拙

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在立意中往往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但逆反要有度。在这次考试中,有的同学提出要淡化母语的地位,甚至要让母语消亡。母语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母语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以“母语消亡”立意的学生本质上不一定是不爱国的,但宣扬让母语消亡,其贻害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写这类文章的同学要端正思想,加强修养,多读点哲学方面的书籍,让境界高远一些,视野宽阔一些,思维缜密一些。

四、暗度陈仓

有一类同学落笔点“母语”,但接下来却是写“诚信”、写“和 ……此处隐藏9606个字……地理解成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第三种情况,题目中有的词语属于非常用词或属于个别学科、领域的特定用语,学生对它的具体含义不明白,把它曲解成别的意义,如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把“移植”一词曲解成“(类似录音、录像、电子扫描的)灌输”。

(2)、在外延上,每个词语都有约定俗成的使用语境,它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语境并不一定与之相同,学生在这里往往混淆了。如:“憧憬”,有的学生笼统地把“憧憬”理解成“向往”——向往得到一个好的职业、好的机会……,在作文中详写引起向往的缘由和为此向往而付出的努力,这就错了。这错的原因是,“憧憬”的外延和“向往”的外延不尽一致,“向往”的对象可以指想得到一种较具体的物、待遇、机会或精神体验,也可以指较抽象、较宽泛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写的是一个面),而“憧憬”要写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图景是如何的美好”,这一点,很多学生混淆了。此外,有的学生写成渴望回到过去,在没有污染、没有战争的环境中生活,或是梦想有一天能回到过去的灾难、贫穷的现实中,了解过去。

2、短语中的重点词语把握不住

有的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此时,能不能抓住重点的词语,也就决定了能不能把握中心。如:“感受幸福”一题,学生没有抓住“感受”二字,结果把重点放在,(1)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一同学是这样构思的:读书苦,遇上减负,高兴,玩个痛快,感到幸福;一星期后,玩腻了,百无聊赖,重又拿起书,终于明白幸福在于辛勤地劳动及从中得到快乐。(2)从父母亲人的角度写他们给了自己多少幸福快乐(并非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短语中重点的词语如果没有把握住,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

二、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限制

作文命题中,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相对于标题和半标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赘余信息。这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加以认真辨析、筛选,因此这种命题审题的难度比命题作文来的大,其审题难度的大小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多少、材料中包含的非必要信息、赘余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关。

在图形材料中审题难度最大的当属漫画了,因为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生活或时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理解漫画的真正寓意,那不管你是描写说明漫画的内容,还是根据漫画内容立意作文,都是会失败的。例如:就因对漫画的特质不了解,加上提示文字没注意分析,1983年高考漫画材料“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有的考生就把井当作了“大坝”,以为那人正在搞破坏。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平时的系统的专项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漫画构图的特点及创作的思维特质,增强他们对此类材料的审题能力。

图表材料的审题立意的难度也相当大。这难就难在学生首先要从图表中标明的各种情况和注明的各种数字中把握住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及想要表达的意旨,然后再联系实际或立论或叙事,这对事物的数据、情况的分析同样需要系统的专项训练。

文字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准确立意。任何一则材料,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虽然材料的中心不等同于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观点,但它可作为提炼论点的重要依据。

对于记叙性材料,要准确地把握中心,就必须抓住材料所记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材料的感情倾向,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认真阅读材料,注意从材料的整体性和主要意图来分析,正确把握材料,读懂材料的真正含义,这样才不会随意割舍材料,才能真正地把握材料的主旨,准确地、鲜明地确立论点。

寓意材料题型,指在表层意思下蕴含着本质意义的材料的作文题目。寓意材料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童话、典故、喻体诗等,具备譬喻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寓意材料题型的立论难度较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寓言故事,审题的第一步在于要仔细地阅读材料,分析所供材料蕴含的意义,看它阐明了什么道理和观点,提供了一个什么启示,也就是要明确所供材料的主题。寓意材料的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个神话寓言故事,一定蕴含着现实生活中的某方面道理,这也就是说要领会寓意材料的寓意,必须越过材料寻找(落实)道理反映的相类似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本体,那么,要从材料中的喻体联想到现实中的本体,则必须把握住两者的相似点,这相似点就存于在材料中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上,一旦理清喻体间的关系,就可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水到渠成地确立论点了。

二、材料的选择、表现

上面谈的这些是审题的“准确、全面”要求的第一层面,第二层面是材料的选择、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了写作的范围、选准了入题的角度、确立了正确的中心后,还要进一步安排能说明和表现中心的材料,把握符合题意的重点以及采用试题要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说简单点,那就是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表现中心的问题,相关地存在着典型和非典型、主次、详略的问题。具体地说,这个过程是作文的构思过程。从体现在卷面上的写作结果来看,构思和审题存在着一致性,构思好,审题就一定是准确无误,构思不好,那审题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错,所以说,审题的准确全面还直接体现在作文的构思上,直接体现在对材料的处理能力上。

下面举几个例子分别说明学生作文在材料的选择、表现上存在的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材料的质量不高。材料的质量标准包括典型性、现实感、新颖度。典型性要求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现实感要求能够从现实中选取材料,能使读者感觉到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关系;新颖度要求材料给人以新鲜感。写“信任”一题时,许多学生不管是什么文体,大多选用“钱包丢了”、“父母对我学习的关注”等材料来表现信任,可有的学生则能写出象“为官要取信于民”、“我们在信任中成长(父母、老师、社会、祖国的信任)”、“在商业社会中不能利欲熏心,只有尊重别人的利益,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这样的材料。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质量不一样,作文的质量就不一样。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平时加强相关的的训练,让学生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强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具有较宽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

二、详略、主次处理不当。“详略、主次要处理得当”看起来挺明白的,无须老师做深入细致的指导,其实不然。从学生的写作实践看,在长期的写作训练中,这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一项内容。作文中,学生往往对文章该表现的重点(主要的方面)把握不住,把该详写的当成了次要方面略写了。例如:“感受幸福”(记叙文)该写的有两点:1、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的?2、具体的感受过程。在这两点中,第二点是主要的,该详细刻划,我们可以通过某人的心理反常(看外物的异常:花、天空等变美了,人的性情变慈祥和善了……),行动的反常(手忙脚乱、拘谨、拍了下谁的肩、亲了下谁的脸……),语言的反常(语无伦次、说不出话、大喊大叫……),表情的反常(脸红、紧张、故作严肃……)等来反映(这里的反常是指和常态想比较而言的)。可是大多数学生这一点没抓住,缺乏表现力,较多地去写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是主次把握不好,从而导致详略处理失当。从把握重点的角度看,材料的详略、主次处理和审题的第一层面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谈高考作文集锦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