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

2021-10-03 20:53:37
实用的高考作文合集6篇

实用的高考作文合集6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作文 篇1

  一、认真审题。看到作文题后,是“审”,而不是“看”。不仅要了解题目是什么,还要思考何为作文题中最关键的那个“题眼”,然后进行构思,调用素材。需强调的是,不要一看到题目就立刻想“我有哪篇文章可以套”。盲目套题往往容易将自己的思路局限在狭窄的范围里,甚至可能造成偏题、离题。

二、慎用“豪言壮语”。以前有不少考生事先准备了许多典故、寓言故事、中外名人事迹、名家警句等。在写高考作文时,开头一句警句,末尾一句警句,中间一堆举例。名家警句和事例典故可以用,但要注意得当和例子之间的思维逻辑性,千万不要堆砌。为了说理和分析,例子要符合你所表达的观点。

  三、要真情实感。所写的是你最想说的,力求通顺,千万不要生编硬造、刻意追求所谓文字华美。

四、消灭错别字。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错别字“不是什么大事”。但在高考中因错别字而扣分,非常可惜。

高考作文 篇2

20xx年高考全国卷要求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这道试题沿袭了近几年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限制性增强,提供给考生的写作空间相对缩小;二是考查角度有所改变,前两年注重思想品德方面,20xx年侧重于认识水平和理性思辨;三是有较强的针对性,提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感情用事。应该说,今年高考作文的导向是好的,但不少写作水平较高的考生,落笔后出现了种种失误。下面择要列举,并就应当采取的措施谈点看法。

弊病一:审题不准。偏离题意。

20xx年的作文,应特别注意话题中的“和”字以及提示语中的“关系”一词,否则就可能偏题或走题。高考评卷中发现,很多考生是不理解题意的。他们未能抓住感情与认识的“关系”,或单方面地讲认识,或单方面地谈感情——比如把立意自定为“父母的爱造成自己无能”,这样的作文,最多只能算勉强符合题意。

还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地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比如有考生认为寓言故事中富人怀疑老者,那老者好心没好报,于是从这个角度写了篇《好心没好报》,自然远离试题要求;有考生由富人随便怀疑别人而推断他缺少气度,于是从“做人需要气度”这一主题说开去;又有考生认为富人如此判断是因为缺乏与别人的沟通,于是谈起“沟通”的重要性……以为这样就符合题意,其实是完全理解错了。这类考生犯了高考作文的大忌——审题错误,最终吃了大亏。这都是理解力不高的表现,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一直宣传“降低审题难度”,误导了部分考生。

对策:抓好审题这一环节。

话题作文开放性很强,但不可能没有限制因素。因此,写作时必须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所谓“审题”,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叫你“向东”,你就“向东”,千万不能由着性子“向西”。审题水平,与考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审题“技巧”。这些“技巧”是:不能匆匆“扫描”,而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这样,可以强迫自己定下心来,把命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这么读,是为了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最主要的“载体”,非抓住它不可。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多次出现时,它就很可能是关键词。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要尽可能找出来,决不遗漏。用铅笔把找出来的关键词一一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然后,一一落实被圈出来的关键词,即把它们的要求全部体现到作文中去。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以免留下做“记号”之嫌。细读命题中的“[注意]”。

另外,必须明确的是,“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语),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所以千万不能从材料中自行提炼出某种观点并任意发挥,而要严格依据话题来作文。

弊病二:认识肤浅,内容空洞。

考生对话题的理解是深是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立意是高是低,选材是优是劣。不少考生对感情与认知的关系体验不深,文章立意限于生活的表面,浮于肤浅的层次。如果写议论文,就忙于堆砌论据,缺少分析说理、致使论述深入不下去;如果写记叙文,则缺乏应有的韵味,显得过于直白。这都与对话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有关。有些考生,展开论证时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比如说“富人应当认为儿子是小偷,而不是他的邻居”,这本身就出于作者的主观臆断。还有考生一本正经地写道:“我们这些祖国的希望,应该培养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别让我们的亲情与认知,人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真可谓违情悖理,不知所云。

20xx年高考选写议论文的比较多,但论据相当贫乏。商纣王与妲已,曹操疑人,孔明失街亭,包青天铁面无私……是考生引用最多的例子。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则多是打碎花瓶等,内容低幼化;或者是班上同学钱包或钢笔被偷,接着总有人被冤枉,最后事实总被澄清,千篇一律,面目可憎。有的考生选写了散文,但政论色彩太浓,不像文学作品。还有些考生的作文,其实就是对话题材料的扩写,这样的文章得分会低得可怜。这充分暴露出当前中学生生活单一、阅读面狭窄和联想、想象能力差等问题。“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这样基本的要求很多考生都做不到。

对策:加强理论修养和积累写作素材。

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丰富写作材料,平时应做到“三备”:备思想,备知识,备生活。备思想,首先是要学好中学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的基本理论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观点。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在作文中要避免片面化、庸俗化、低幼化等不良倾向。备知识,可与备思想结合起来进行。可注意阅读《中国青年报》、《读者》等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报刊,还可进行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大致做法为: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以用来阐明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备生活,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正要备好生活,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

考试时面对话题,要善于作由此及彼的联系,由因 ……此处隐藏8134个字……地求新求活而失之偏颇。

三、给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不包括漫画作文)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形式,材料作文又是考生最感头痛,普遍反映无从下手的命题形式,有许多考生常常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出现较大的失误。其失误往往不是出在谋篇布局或语言表达上,绝大多数是审题立意上出了偏差。

材料作文,所给材料一般包括题干、基本素材和要求(包括注意事项)三部分。所谓审题,必须对这三方面做深入、仔细、全面的分析。这个分析,是“精读”,而非“略读”;是反复揣摩,而非不经意的浏览。立意在文章成败中的决定性作用决定考生必须在审题上使出很大的精力和一定的时间,考生要宁愿在审题上多花一点工夫,拿准了再动笔,也不要仓促上阵,写到“半截腰”发现立意错误再返工。精读意识、研究意识、揣摩意识必须牢牢树立在每位考生头脑中。

如何写好给材料作文呢?

分析挖掘本质

有些材料,原文并没有具体的议论,只有形象的甚至是零碎的语句。这就需要考生透过这些词语,分析挖掘它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如XX年上海高考文题,材料较多,审题的时候便需要多花一份力气。其实,大量的材料完全可以用一个话题来概括——文化生活与青年一代的成长,不能把选材统一到这上面来,就应该算作偏离题意了。材料中的提示是“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所以,写作的时候不宜对武侠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卡通等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当结合社会需要、现实状况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谈谈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小说对你成长的影响,可以谈谈琼瑶、三毛作品给你成长的启迪,可以谈谈高晓松、老狼的校园民谣对你成长路上心灵的撞击,可以写变形金刚、奥特曼动画片等给你童年带来的愉悦,而今这种心情的变迁。当然,水平更高、视野更的同学应该深入分析到这些流行文化所带来的深层影响和产生原因,从未来青年文化素养培植的角度冷静地评价它。

提炼概括观点

有些作文材料,特别是寓言和故事,它并不给你提供现成的观点,需要考生自己去提炼概括。这时可运用分析综合法。以1995年高考全国卷《鸟的评说》这首寓言诗为例,“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苍蝇说麻雀寸光鼠目”。材料虽然很长,但仔细对每一种鸟的表现进行分析、概括,就会发现,它们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看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只看到人家的短处,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应该怎么办?答案是显而易见。于是论点出来了:不要只看到人冢的短处,不要求全责备。换一种角度看问题……

如XX年湖北卷,提供的材料是清末学者王国维的一段论述。试题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文字谈感悟,一直到结尾也没有给出话题,但这并不等于什么都可以写。因为仔细理解,材料中实际上仍然包含着一个隐蔽性的关系型话题——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所以,只有在这样一个范围内谈自己的认识,阐明各自的内涵和两者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事例加以佐证,才应该说是正确理解了材料。

四、独字题作文

近两年高考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文章的标题只有一个字,如XX年上海高考文题“杂”,XX年上海高考文题“忙”,我们把它叫做“独字题”。独字题一般词义明白清楚,看起来很简单。但由于没有修饰和限制,题目本身在文体、立意、选材以及其他方面没有任何导向,写起来往往要比多字题困难,尤其在审题和选材上难度更大,如何写好独字题作文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辨别词性,确定文体

词性对文体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写前可以根据不同的词性来确定文体。一般来说,是动词的适宜于写记叙性文章,如《悟》《悔》《醒》《求》《盼》《恋》《追》《诱》《考》等,像《悟》这个题目,就可以通过一个具体事件的叙写,并领悟其包含的道理。是名词的,大多数是跨类题,即可以写成记叙类的。也可以写成说明类或议论类的,如《路》《虹》《窗》《桥》《锁》《镜》《药》《蚀》《雾》《煤》等。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理解的深度、文体的特点和要求等方面而决定。

了解特性,把握内涵

一个可以作为题目的字,它的内涵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它本质特性方面的意义,又大都有它比喻、象征方面的意义。如XX年上海高考文题“杂”,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既可以指具体事物的杂乱无章,也可以指情感的复杂多变,也可以指形势或矛盾的纷纭繁杂。在审题时,要尽可能了解得广一点,使自己有广阔的选择余地。

五、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题提供的主要材料不是文字,而是有一定意义的图画。作文的要求是把图中用线条、色彩描绘出来的形象及包涵在形象之中的思想感情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观察画面。这里所谓画面形象,包括画面上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面貌、表情、服饰、动作等)和景物、器物。看图时,要抓住人物、景物和器物的特征,对画面上提供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轻易放过。

领会把握主旨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画面形象的基础上。弄清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通过形象描绘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发挥联想想象

对于看图作文,联想想象极其重要,这是图画材料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图画它只表现事物一瞬间的形态,不能像文字材料那样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不能像文字材料那样多侧面地刻人物,不能直接地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一些抽象的事物,如“社会风气”“道德水准”等,文字材料可以很方便地传达给读者,图画材料则难以胜任。正是图画材料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作文者必须根据画面上提供的线索,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种种必要的增补,这样才能做到上下文联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具体丰满,主题思想鲜明突出。

高考作文 篇6

秦始皇为一统天下,西涉戈壁,东渡扶桑,北上大漠,南下江南,终于成就了我中华之泱泱大国。然而,君临天下的秦始皇却一意孤行,未曾听取贤人半点圣明之理,“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然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天下英杰揭竿为旗,歃血为誓,终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曾经不可一世、固若金汤的秦王朝终被汉王朝替代。

一意孤行,不取兼听,怎能不亡?

邯郸学步之人只贪恋邯郸人走路优美,毫无主见地学习,不但未曾学会邯郸步伐,连自己燕国的步子也忘了,只好爬回燕国,“茫然忘了邯郸道”不知说的是不是这个理。

毫无主见,不明自己,怎会成事?

贞观之治的雄风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光辉盛世,长安街十里繁华,洛阳城百里赏花,唐太宗与魏征君臣二人齐心同力,共创太平盛世。魏征常谏: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尽其力,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太宗自明而兼听,与魏征共留青史美名,君臣佳话。太宗曾不无感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自明与兼听,太宗将大唐这条路走得不偏不倚,虚心纳谏,便是半个盛唐!

自古以来,一意孤行者居多,毫无主见者甚众,能自明又兼听者少之又少。

自明是纵坐标,兼听是横坐标,努力自明虚心兼听,在属于自己的坐标上舞出一个光亮而灿烂的人生!

《实用的高考作文合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