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不问赶路人

2022-03-03 09:00:52
星光不问赶路人(精选4篇)

篇一:星光不问赶路人作文

高一(4)班 刘诗然

星前月下

多年以后,面对星空,高锟将会回想起第一次用滴定法制备硫酸铜的那个浩瀚的星夜。

1933年,在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高锟出生于江苏省法租界内。他的父亲以长剑给儿子命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个名字寄托着深沉的期望。

然而高锟对舞刀弄剑没有兴趣。放学后,他总是偷偷潜入仓库,那里放置着几件陈年积灰的化学仪器和药品。他仔细地擦拭每一根试管,凭借课本里的基础知识和与生俱来的直觉,将种种溶液、粉末混合。借着漫天星光,他看到清澈的玻璃壁后,伴随着微弱的“滋滋”声,淡蓝色的晶体在细腻的气泡中缓缓生长。那一抹蓝色倒映在他年幼的眼眸中,成为他童年中最不可磨灭的珍贵回忆。

高锟彻底着了科学的迷。试管中五光十色的元素令他目眩神迷,氯气瓶中苍白的火焰让他的灵魂颤抖。父亲给他买来一盒无线电收音机的零件套装。同龄人不屑一顾的东西,消磨了他无数个日月的光阴。当断断续续的广播终于传出,他激动得简直要蹦起来。

一个小却坚定的愿望在高锟心中扎根了。十岁出头的他攥着嗡嗡作响的收音机,仰望着银河,他对着星星许了一个愿。

长大要当科学家!

星星之火

在经历三百余次实验失败后,高锟感到深深的无力。他长叹一口气,揉了揉酸痛的眉心。

难道人类信号的传播速度真就局限于此?难道这世上就不存在比铜丝更好的材料?

还记得那是1957年,高锟刚刚加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从事通讯介质研究。研究很快遇到瓶颈:作为介质的铜丝换了一根又一根,信息传播速度始终无法突破。他意识到,限制速度的根源就在铜丝本身,想要让传输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尝试更敏感、更轻便的材料!

他试验了一切有可能的金属,然而效果都不尽人意。高锟近乎绝望。

烦躁地拉开窗帘,竟被漫天灿烂的星光撞了个满怀。

高锟怔住了。他想起自己第一次用滴定法制备硫酸铜的那个夜晚,还记得那一晚的星空也是这样的美,试管中微微刺鼻的味道,清脆细腻的气泡声,缓缓生长的淡蓝色晶体……一切仿佛都回来了。

那一晚,除了仰望星空,高锟什么都没有做。他发现岁月已经模糊了大部分童年回忆,只有那根试管,那晶莹剔透的玻璃壁,始终在脑中闪回。

星光如水,透过窗户投在他的桌面、他的手心,明晃晃的。

他痴痴地望着星星。星光依旧冲他眨巴着眼,仿佛想要向他传递什么讯息。

等等,讯息?

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光来传送讯息?

这个设想闪电般劈进高锟的脑海,连他自己都被吓了一跳。

一场场实验、一行行公式在高锟脑中飞速成形。直觉告诉他,用光传输信号不是没有可能!

披星戴月

1966年,一场名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成果发布会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会上提出用玻璃代替铜线的颠覆性设想:凭借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送信号,传输效率将提升一万倍不止。

话音刚落,台下立刻炸开了锅。混乱中听不到赞许,而是一场嘲讽、质疑和不屑一顾的盛宴。

“各位稍安勿躁,我马上给出详细论……”高锟站在台上,颇为自信地说道。

“一派胡言!”一位物理学泰斗摇头道,“绝对清澈透明的玻璃根本不存在!”

又是一阵议论。人群中隐约传来赞同的声音。高锟的额头上渗出了汗珠。“真是痴人说梦!”

………

发布会在叹息和冷笑中尴尬落幕。

高锟仍站在台上,看着空无一人的观众席,攥紧了拳头。

这以后,他顶着权威的嘲讽和家人的不理解,依旧埋头从事自己的研究。无数个黑夜他披着星光做实验,直至筋疲力尽,然而每每抬头望见星空,一切疲劳便烟消云散。

他心想,星星会理解我的。

星稀月朗

实验室里很静,只有坩埚里传来微弱的气泡声。高锟屏住呼吸,在脏兮兮的实验服上擦了擦手汗,俯身,然后很小心地,用镊子把一小块水晶般剔透的玻璃从烧杯中夹出来。玻璃在白炽灯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像星星。

“高锟!出来吃饭了!”门外围着围裙的妇女火冒三丈道,“连着三天三夜泡在实验室里,你不要命了吗?”

“嘘——”高锟用气声道,“就要成功了。”

高锟的呼吸在颤抖。他抬手在桌上摸到激光笔,玻璃下方出现一个清晰的小红点。进一步检测后,显示屏上的透明度接近百分之百。高锟热泪盈眶。

三天三夜又算什么?换得这一小块的“绝对”纯净,花了四年时间,四年啊。

这种材料叫做“熔岩石英,有了它,光传信号将不再是梦。

尽管如此,当时的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意放弃市场稳定的玻璃器皿,而花高昂的成本去量产一种没有商业价值的材料。为此,高锟走遍了全球,费尽了口舌。终于,美国康宁公司开始根据高锟的研究,研发光导纤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1年,世界上第一条1公里长的光纤问世。1981年,第一个光纤通讯系统启用。如今,全球已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正以闪电般的速度为各个终端传输数据,为发展4G、5G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技术打下关键基础。这根晶莹的光纤,仍在不断延伸。

这一切的源头,不过是一个喜欢看星星的少年。

他叫高锟,被誉为“光纤之父”。

众星捧月

2009年,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高锟时,高锟正坐在窗前看星星。他已76岁高龄,并于6年前确诊了阿兹海默症,他逐渐浑浊的双眼里,已不见了年轻时的炽热,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纯净,纯净到只剩星空。

高锟毕生都热爱星空。硫酸铜晶体,复杂的物理公式,还有无数回忆,也都与他年老的大脑不辞而别,唯有星空难以忘怀。

世人说,高锟用光纤编织了自己的星光人生;他却说,是星光汇聚成我手中的光纤。

1996年,紫金山天文台将第3464号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2018年,高先生在香港与世长辞,然而他倾尽一生为这个世界编织的光纤网络至今通达,以他名字命名的3464号小行星依旧璀璨。

终于,高锟没有成为任何人手中的宝剑,而是化作了自己的星光。

星火赓续

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一片铺着柔软草坪的小山坡。

小女孩问小男孩:“那颗星星叫什么?”“那是金星,那是星宿三……你看到那3颗连续的星星了吗?那是猎户座的腰带……”

“最亮的那颗呢?”“那颗叫高锟星!你看——”

“哇——好漂亮!”

“漂亮吧。高锟是咱们国家一位特别伟大的科学家!我呀,我长大也要当个科学家!”

浩瀚的星空中,小女孩看到最亮的那一颗眨了眨眼。

“当科学家不会孤单吗?”“怎么会,我有星 ……此处隐藏2135个字……光的审判。

然而星光不问。

星光只是无言流泻,以光辉沐浴他与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与他的祖国。正如它在过去千年中曾无数次做的那样。一明,再一烁,仿佛真理正向瞠目的追随者眨眼。

于是我看见无数赶路者眼中黯淡的火苗跃而复燃,无数涉途中摇摆的心灵砰地一定。我看见他的双眸中再度盈满了坚毅与决然,此时我更愿相信它们的成分与星光别无二致。我看见他甩开步子沿他所选择的、中国所选择的道路大步前行,任由路旁肆虐的荆棘瞻仰。他披开路前蒙绕的迷雾,于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看见。后来,他会知道这趟三个半小时路途的终点便是他十二年之所求,那天然隔世的喀斯特地坑完美得似乎命中注定为FAST而生;后来,他会知道选址的落成仅仅只是半途的路碑,而一切形如启动资金、技术限制的字眼,在他眼中却也早已够不上拦路石;后来,他会知道他年少时的学习能力将领他涉足地质学、水文学、力学、测控学等多个领域而应付自如,使工程年年的顺利实施收获了极大保障;后来,他会亲眼望着他毕生的心血一瓦瓦落成,仿佛看着祖国未来的窗一扇扇向他敞开。他几乎就要坚持到他的杰作的周岁生日,那时他将亲眼见证脉冲星信号的接收与发送,几束无线电波载着他与几十亿人的目光飞倏向星空,正如他数十年来无数次梦中一般。他的杰作不只被唤做“天眼”,而常常被冠上他的名字——

南仁东,和他的“天眼”。

后来,人群中会有一个女孩,她在若干年前偶然瞥见一道赶路的身影,直到很久以后才得知身影背后所有的故事。那道身影迄此深深烙在了她心中,每到繁星的夜晚便与星光一同在她心底荡漾。当年的女孩如今已在路上,而路上的他也终脚步渐疏,直至一歇不起。但我仍坚信无论我身处路途的何时何处,只要我驻足仰望,我便能透过满穹的星光找到他的目光。我深知在这样的时刻便会有一只巨眼同我一起仰头捕捉他的眼神,无际的目光直指星空。

篇四:星光不问赶路人作文

高一(4)班肖弈佳

宇宙公元1080年的春节,万家灯火,星空明朗,炮竹声鞭打着天边的云彩,抖落人间一地的喜悦。

而他坐在颠簸的车马上,披着一件单衣,仰望星空。

星辉再也不像往日的柔和,而是凄厉地逼人,袭来暮冬正月的寒意。天上的星河就在那里斗转,数亿年的春秋从那里流逝,不知道曾经寄托了多少人的爱恨,掌握世事几遍的无常。他遥遥对望着那一颗不掩锋芒的星辰,暗暗思索。

这是苏轼赶往黄州的夜晚。

黑夜暗藏着御史台的深度,凄迷笼罩着人们的眼睛,脚下的路还没有辨清,只是头顶的星空在静默地闪烁。

赶路的人,正在路上。

黄州的夜,抹去了他的浓墨重彩,明天,也正轻易地走来。

一觉醒来,苏轼所拥有的,只剩下了一个简朴的小屋。冬天就算是在南方也在侵蚀着人们的温度,眼前景色满目凄凉,只有散落满地的寒枝,在天边呻吟的残日。万物在沉静的日光之下静默无语,寥落的大地在昏昏的睡意中度日如年。远方曾经多少人羡慕不已的生活,身后次第千门的东京城的一幕幕画面在眼前浮现,那些东西越来越虚幻、越来越模糊,它们像飞絮一般轻飘飘地消失在眼前的天际。岁月留下的,只有眼前的日子。

苏轼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终于从官场争名逐利的视角解脱出来,看清了这一片山河的形状。远处的山脉浮浮沉沉,就像是一个个官场的日子,没有意义的追逐、耗尽精力地争斗……留恋与在意,沉痛与郁结,实在没有什么理由。

一片东风刮来,一切都安然如故。

这里,云开雾散,漏下了一斗星光。

他又上路了。

回到东京,又走向杭州。

苏轼的脸上又多了几分明朗的笑意。经历这一浮一沉,已经算不上是生命的颠簸。重新站在这片土地上,他深邃的目光看到了更多事情,除了自己,他开始凝视更多的生命。公元1089年,杭州发生了一场大旱,饥馑和瘟疫肆虐。人渺小地面对天灾的毁灭,无力抵抗。那些个日夜,他一直在奔忙,一天天申请朝廷拨款赈灾、补给粮食,他将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减价出卖常平米,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人命……为杭州城不再被水灾所困,修筑堤坝,募人力在西湖中种菱,疏通河道……

他每天都披星戴月地归来,杭州的夜很美,赶路的人也不觉辛苦。

他常常路过那条人来人往的街市,看着涌动的人群,原来天下这么多的人在努力地活着,安守一方的日子。他总是快速穿过人群,赶向下一个路口,脚下的步伐越来越稳健,越来越坚定。因为他知道,走这一条路,是为了守护天下的百姓,终点是兼济天下的光明。

夜深人静,晚风吹来散醒了酒意,苏轼凝视着夜空,遥望着远方的星星。

回忆起年轻时,自己在决堤的洪水前成为无数人的领袖,和山头的老翁笑谈人世的种种际遇,和百姓喝同一碗酒,心头涌上一股热血,他本来就是一个生活在烟火气中的人,他也最会关怀这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苍生。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看着自己曾经的背影……

他爱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他能看清什么真正值得,也总是能把所想的事情做到自我的极致。无论一己之力多么微不足道,无论被贬到哪个天涯海角,他也要去拯救一个生命、一个家庭。也许他所做的一切到今天都不会有人知道,但是他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去实干、去改变。在宇宙星空的背景下,在人世无常地流转下,他的身影如此羸弱,像一根纤弱的稻草,可是他不因自己的渺小和不幸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去奔走,去改变,他拿这看似脆弱的意义去与时间的洪流抗衡,与宇宙的无情抵抗,不计渺小地追逐自己心中的明星,这便是虚无的解药。认清那颗真正值得追逐的星星,然后无谓自己到底能走多少,不顾一切向前赶路,这就是人生的勇士、是超越人性的伟大。

他整个一生都走在一条解救自己、普渡众生的路上,不管世俗的名利、虚浮的痛苦、虚无的思索如何暂时掩盖了那片美丽的星云,无论自己的人生如何起起伏伏、心灵如何漂泊,这个渺小而又伟大的人都一直在路上,不问归期,不远万里。

他继续向南流浪,流浪,他甚至被驱逐到中国大陆的南面,渡海前往儋州。

渡海的舟上,放着一口棺材。

在终老之前,他还要努力发光。在这片被海洋和瘴气环抱的地方,他建起一座学堂,破土萌芽出海南第一位进士,轻轻地留下了万代千秋的滋润。

你问,苏轼这一生到底走了一条什么路?

他笑了笑。

回想御史台的黑夜,独自面对一块东坡的尴尬,生活最低温饱的紧张……

他只是轻轻吐出几个字。

“黄州惠州儋州。”

从儋州到常州的路上,他的剪影在夜色里凝成一抹永远的颜色,渐行渐远。远处看去,那只是一个无比平凡的人影,忽明忽灭,似有似无,就像滔天巨浪里一根纤弱的稻草。

他并不知道,当他仰望星空的时候,他自己的样子也早已经成为了这世界上最灿烂的星光,映照着后世一千多年的岁月。

千年以后,总是当人们向窗外望去,望向南方,努力窥看那一片苏轼驻足过的净土时……

那里繁星漫天,溢满了星星的光辉。

《星光不问赶路人(精选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160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