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作文

2021-10-18 00:52:05
有关读论语有感作文汇总七篇

有关读论语有感作文汇总七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论语有感作文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论语有感作文 篇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我们从小就吟诵的句子。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了“诸子百家”之说,一些在学业上颇有成就的人自成一家,到周边各国推崇自己信奉的志向或学说,吸引诸多的人跟随,从此便成了“诸子百家”。

而其中有一个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刻下了他的烙印,他就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贤士”。他与弟子所著的《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后人又有将孔子的经历写成书,名为《孔子家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待人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对大家有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做了之后,若还有余力,再学习文献知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是说:对君子来说,吃饭不求全饱,居住不求全安,勤敏地做事,谨慎地说话,接近有道德的人,犯了错就在原地改正,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一个人光学习文化知识是不行的。即使他满腹经纶,对待他人不友好,行为不和善,他也是不招人喜欢的。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愿?所以我们才要学习做人,学会做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人呢?首先,我们要学会真诚待人。我们要把对自己好的每一个人都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诚实的对待他们,没有怀疑,没有虚情假意。其次,我们要学会拒绝,学会真正看待周边的事物,认清事物的真伪,这样才能不至于没有立足之地。最后,我们要放宽心态,以一颗快乐心,平凡心去感受世界的温暖,这才是人生之真谛。

学会做人吧,那会给你带来好处;学习知识吧,它会使你做人的道理更近一步。希望《论语》会使你终生受益。

读论语有感作文 篇2

伫立水边,凝望悠悠流水,我不禁心绪飞扬,遐想万千……

水是时间吧?时间无情,正如流水之无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感慨中有多少“时不我待”的无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论是谁——圣人或凡人,英雄或平民,都阻止不了时间的脚步,脱不了黑发变白首最终化为一抔黄土的“宿命”。时间无限而生命有涯,于是有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感悟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戒。

水是德吧?德之高下,正如水之深浅。

“深水不响,响水不深。”欢呼叫嚣的必是浅溪,低吼沉吟的才是江海。“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德高之人甘于平淡,耐得住寂寞。追名逐利、吵新闻爆丑闻的必是寡德浅薄之辈。一块石头就能让小溪开一朵炫耀之花,一座大山也改变不了江海的沉稳。小人为自己唱赞歌,君子让别人去评说。

水是心灵吧?心灵之明晦,正如水之清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的澄澈来自于活水不断的水源,心灵的澄明来自于善于纳新的心胸。水之澄澈能映出天光云影,心灵之澄明能包容世间万象。

水就是人吧?

水结而为冰,冰是人棱角鲜明的性格;冰融而为水,水是人或激扬澎湃或缠缠绵绵的情感;水化而为气,气是什么呢?气是陶渊明篱下长开不败的菊花,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忧天下,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是充沛于天地之间,亘贯于历史古今的浩然正气,是多少人穷其一生追求的人生真谛。

读论语有感作文 篇3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书中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

《论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精练。其中有许多传诵至今的名言,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任重而道远”。它们所蕴涵的深邃的寓意脍炙人口。

读《论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道晶亮跳跃、清澈见底的小溪,而是一条辽阔、深不可及的滚滚大江,它磅礴的气势深深打动了我们,让人久久地沉思。

孔子将“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被着重表达。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体现之一为“仁者先难而后获”,意思是:仁人是难事做在人前,收获退居人后。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也是当今社会衡量人的道德水准、精神品质的尺度之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由此可见《论语》对现实社会的积极的影响和它强旺的生命力。

《论语》中有与当代思想相悖谬的地方,应该芟除。但它的菁华必然陶铸我们。

读论语有感作文 篇4

大家应该听说过论语吧!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

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读《论语》—学而第一有感作文550字

读论语有感作文 篇5

最近闲来无事,拿出了高中时候买的一本《论语》翻看,突然发现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论语》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认识。……此处隐藏3036个字……明又一村”啊。】

《论语》这本书果然是有许多人生哲理,不仅这些,还教了我们遇到困难时怎么做、客人来访时怎么做、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怎么做………但对比一下,我从小到大的行为都几乎没有《论语》里面的哲理相同过,所以,我要继续看《论语》,把里面的知识都引用到生活中去,并用《论语》的哲理改正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自己本身。我多么希望,要是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像《论语》里的哲理一样该多好啊,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了个“文明社会”!【这一段的总结很好,进行深入地对比与抒发感想,使文章提升了一个层次。】

总评:你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从读《论语》中领悟到道理,再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在写事情中,写得非常详细,将人物的动作及语言、神态都写了出来,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结尾又进行总结,使文章的层次上升了一个台阶。要是在事例与《论语》的内容在语言上多加联系,就会更好了。

读论语有感作文 篇7

记得自己第一次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我就被其中的故事折服了,深深吸引着我看完了她的每一篇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读书体会。于是,在余味未尽的情况下,我马上买了她的这本书,拿回家好好地再次享受一番。我这人有从来看不完一本书的读书历程,但是我却一口气把《论语心得》看完了。我不知道是因为喜欢于丹这个人还是喜欢这本书,总之,我是被这种特有的魅力折服了。每看一次,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心灵都能重重地受到启迪。

又是一个寒假,趁者这稍微空闲的时间,我再次打开自家的书柜,伸手便又拿了这本《论语心得》。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有机会和没有机会读《论语》的人,都近距离地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只有圣人形象的孔子,突然变得亲切,成了一个可以去触及,可以去请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见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创造,成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处事原则,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观点的介入,可以让很多人学会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缓。初读于丹的心得,只要你读到某一句,某一个故事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一次净化,这种感觉是其它书本是不能给的。

一次又一次地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虽然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确实触动了心灵,以前,我觉得自己的心胸狭隘,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读了它,使我变得从容大度,这中感觉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此的心境,如此的平和,除了于丹老师的引领,又有谁能给呢?佩服于丹老师的出口便成章,更佩服她给我带来的别样心态。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主要讲了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师真是一位难得一见的解读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走进了我们的心里。看过"天地人之道"和"心灵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样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和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世。对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对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这点,我从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得到了论证。记得刚看到我这个班级的时候,在我的眼里什么都是那么不堪入目,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没有一个让我觉得顺心的。那时候,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总觉得孩子们做的都是错事,做了太多的错事。我会以我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强制他们,结果他们学得并不舒心。是啊,我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了吗?我又一次忘记了《论语心得》。记得它的时候,我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让他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我的教学也因此丰富起来,孩子们也在师生的进一步融洽中生活得快乐起来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我们需要这样的《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还告诉我们对待自己要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或大或小,当他们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很难受,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但我们要难受多久呢?一辈子?不能,当我们汲取了应该学到的教训的时候,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慰藉,生活的路还很长,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别人,或者是外部环境,但是,我们要正视自己,改变自己,正所谓"仁者不忧"。当你的胸怀无限大,这样很多事情就变小了。是的,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辛苦,自己的工作确实比别人多,当时,我想自己并没有摆好心态,我没有用那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但是,慢慢地,我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努力,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我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少了些抱怨,多了些快乐。我想,这正是于丹的《论语心得》带我走进了这种境界,使我的心胸变得宽阔起来。当工作上出现坎坷,一定要学会坚强,心灵想到的不是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而是自己又从中学习了多少。圣人的光芒就在这里,他们可以生活得并不富裕,然而他们却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样去生活。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都蕴涵着生活中最朴实最真实的道理,我也常常沉寂于这些故事,引人入胜,看着看着,自己就慢慢懂得了于丹老师是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于丹老师的水平是如此让人折服。当我们逐渐把自己融入书中的时候,我们就仿佛开始与于丹老师进行对话,那是一种相当幸福的感受。从她的故事中我们获得了多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苏轼与佛印的故事,心里有眼中就有,我们眼中满是嫉妒,都是不公,我们的心中也就只有这些,是豁达不起来的。是啊,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心中如果有的是孩子的优点,我们看到的就是孩子的长处;如果心里都是对孩子的挑剔,我们眼中的孩子自然就不称心。回归到我们现在的教学,又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彻底地看到都是孩子的优点呢?我想,老师或多或都会对学生存在这么一点那么一点的挑剔。其实,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爱,更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没有这双眼睛,所以我们的心里就有了更多的不称心。就是这样一个个精简的小故事,通过于丹老师的解读,让我们从对人、对己、对物都有了一个明确的原则,做起事情来才会有条理。通过自己不太深刻的感悟,我明白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在告诉大家要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会善待别人;学会选择朋友;学习做一个君子;学习面对困苦;学习自信和诚信等等。

真的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喜欢书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快乐的生存态度。因为接触了这本书,真正认真读了这本书,我的心也因此变得从容豁达起来。现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悲哀,我的每一天都是笑呵呵度过的,我学会了从容宽大,也因此渐渐地长大了。于丹称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她的乐观带动了国内外许多人,使我们大家也学着乐观起来。我们用最快杰的方式去读懂这种对人生的态度,使自己学会了好地对待人生。我们用孔圣人的话理解生活,努力创造自己的快乐人生!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就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教会我们的东西。让我们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要追求的快乐人生吧!

《有关读论语有感作文汇总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