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后感

2023-04-14 16:18:17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倾城之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倾城之恋读后感1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被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柳原说的这番话,原来是他们爱情的谶言。多骄傲的人啊,非得要等到文明被毁掉,什么都完了的时候,才肯透露出自己对对方的爱。

白流苏,一个结过婚,却未得到真正的爱的穷遗老的女儿;范柳原,一个人人倾慕,却也未得到真爱的富家庶出子。两个内心孤单得要死的人,遇到了一起,自然会产生别样的情愫,然而虽然他们内心孤独,却要装得很骄傲,这是他们武装自己的方式。他们就像是两只刺猬,拔了刺,又害怕受伤;不拔刺,又永远无法真正的靠近。所以他们就只有这样若即若离着,生怕自己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流苏,太想太想结婚,她急切需要经济的保障,她所有的本事是应付人的本事,她深谙自己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来使柳原对她保持不灭的兴趣,她有着她的矜持,她有着她最美的姿势——低头,而当她低下头的时候,心却高昂着。柳原也是个固执的孩子,他明明爱流苏,却不敢真正的大声说出来,最多在无法压抑的时候,望着窗外的白月亮,在电话中低诉,我爱你,同时乞求流苏的爱,何其卑微。所以流苏以为这是个梦,想必柳原也愿意流苏把这当成是梦,所以当白天到来的时候,他们一如既往的保持着自己骄傲的姿态。

流苏要回上海,以此表明她的矜持和高贵,柳原却也不强留,因为他拿稳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两个人,谁也不肯退一步,在不是百分百确定对方是真爱自己的时候之前,他们绝不让自己吃半点亏,可天知道,爱情这样的东西,你不付出,又怎么听得到回声。只是一个秋天,流苏觉得自己老了两年,自尊、爱情和家庭使她不堪重负,她哭了,发现有些东西忍无可忍。在细雨迷蒙的码头,柳原说:”你就是医我的药瓶。”她红了脸。这样的别离让两个人都有着无法承受的思量,在那个夜晚,柳原在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更想看透的是流苏的心。终究还是他们还是在那样的夜晚,昏昏的吻到另一个世界。

柳原要去英国,流苏决定在香港等他,在一幢由她主宰的房子里等待她的爱人,她用一周的爱情下了赌注,流苏骨子里好赌。然而,战争的炮火却响起,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时刻,她束手无策,她的本事可以对付人,但是对付不了战争,她只是一个软弱的很的女人。在她最软弱的时候,柳原出现了,回到了所爱的女人的身边,他要保护她,在枪林弹雨中,他们彼此才发现,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他们对于彼此透明的很,彼此了解彼此的每一点想法,一个本是自私的男子,一个本事自私的女人,然而终究是遇上了这样的对方,使得自己不得不放下假惺惺的防备,用真心握住彼此。

残酷的战争成就了流苏和柳原美满的爱情,这样的想法是流苏的,也是张爱玲的,骄傲的人其实不是流苏和柳原,而是张爱玲自己,创作出这样的小说,本身就只要张爱玲可以做到,只有她才是如此的骄傲。在我看来,张爱玲最经典的照片,就是那张穿着旗袍,微微叉腰,昂着头的.那张黑白照片。那样的姿态是完完全全属于张爱玲一个人的姿态。骄傲和孤独相互映衬,一种旷世而孤立的感觉。小说中的流苏和柳原,是骄傲的摆弄着爱情,然而,他们的这样的虚张声势的骄傲,却更让我感觉到他们内心的不安和卑微,因为觉得自己的卑微,而不甘于卑微,所以装作很骄傲,直到遇见一个正真对的人,才卸下了防备。张爱玲又何尝不是?一个骄傲的才女爱上一个多情的男人,最后自己却弄得伤痕累累。晚年的张爱玲,远居异国,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最后孤独的安静的离开我们。她的一生,没有经历她笔下那样美丽的爱情,她所苦苦追寻的美丽的爱情只能停留在笔墨之间,在她的文字里,她给自己营造了最美的爱的世界。流苏的爱情可以说是张爱玲自己所期盼的吧,只是流苏成为了张爱玲的理想,她自己的爱情没有的得到成全,那些倾国倾城的人都是传奇,不是自己的事儿。

我想,这样的倾城之恋也绝对不是我的事儿,我遇不到,也担当不起,今天是5.12周年祭,回想去年的今天,那样的灾难,有没有锻造一段倾城之恋呢?但是试想,无论是谁,也不愿花这样的代价来成全一段爱情。

文尽于此,而意味无穷。《倾城之恋》,我喜爱的小说,我喜爱的张爱玲,却是我承担不起的爱情。

倾城之恋读后感2

《倾城之恋》,一段传奇中的传奇。“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张爱玲以冷漠的笔调,写了两个自私的人精明的爱情斗争。一段倾城之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那么的轰轰烈烈,不是海誓山盟,不是惊天动地,却是那么真实,那么现实,给人内心特殊的触动。

白流苏,一个离了婚寄居在娘家的女人,在那个会受到道德谴责的时代,受着家人的白眼与嘲讽,急要离开这个地狱般的地方。白公馆,“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白流苏在这里耗费着她的青春,她知道,她要离开这里,她要一段婚姻来保证她的后半生。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富有的浪子,玩弄女人,纸醉金迷。他不相信爱情,但是,他的内心深处是孤独的,是渴望稳定的。

范柳原原是介绍给白流苏的七妹宝络的。在他们的初次见面时,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几支舞,使那些看不起流苏的女人们刮目相看,也使她们对她更 攻击犀利,但是她不在乎,甚至有胜利的愉悦。因为,“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

白流苏在介绍人徐太太的“帮助”下,来到了香港,开始这段倾城之恋。故事是在范柳原的一次次告白与白流苏的内心斗争中展开的。两个精明的人,互相算计着让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这里的“被动”应该是欲擒故纵的“被动”,实际上是主动)。范柳原,需要一个真正爱自己的女人;而白流苏,要的是一纸婚约,可以给她下半生安定的.男人。“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让人听着假的很,而白流苏也是聪明的女人,不被这句话征服。一次两人散步,遇到了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靠在墙上,一眼看去,极高极高,望不见边。柳原看着她道:“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这苍凉的一段话,让我对范柳原另眼相看,他并不只是一个无情爱xxx的人,在他的内心,还有一点对真爱的向往。这是一个对结局的惊人预言。

“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我懂得,我懂得。”流苏并 ……此处隐藏16768个字……谁也不曾想到的。他本想逃脱爱情的负累,却终是躲不掉相思的牵引,到头来身心疲惫,是啊,谁的相思不累呢?

记得在香港寂静的夜里,他们的幻想频频演绎着,彼此幽幽地守候,却还是一场又一场的空。多少句甜蜜私语,多少次悠然信步,他们的距离本该越来越近了罢,却为何依然处处保留,谁也不愿放下了戒备,沉浸于感动?细细想来,其中也有着些许缘故。白流苏需要婚姻的保障才觉得安全,而范柳原只愿单纯地享受爱情,虽许下了爱的誓言,又会有几人肯用一生的相守去等待遥遥无期的诺言的实现呢?他们本是自私的男女,怎会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倾其所有般付出?夜,如此漫长,相爱的人,满心失望,他们空守在电话旁,努力维系着残存的希望。时间,平添了几多忧愁,折磨了一双对感情精打细算的男女。终于,白流苏切断了漫长的守望,躺在床上却迟迟无法入睡,的确,爱而不得,必为之辗转,除了仓促地收回情感,还能怎么办呢?这边范柳原总算艰难地迈出了一步,拿起身边的电话,在几阵煎熬的接线音后,对着没有应答的话筒,轻轻缓缓地对她诉说着……对于他们而言,这都是个梦,越想越像梦。

一场又一场的心里之战在他们之间屡屡上演着,从上海到香港,自香港回上海,又从上海到香港,来回往返的行程好似白流苏当时混乱而迷茫的心境,交织着不安与怅然。他们的高级调情,究竟会迎来怎样的结果呢?

战火燃起,一切幸福愈显得恍惚而迷离,此刻,两人并没有在一起,但忧虑和挂念却无时无刻不牵绊着他们。面对残酷的战争,目睹了诸多美好生命的陨落,他们渐渐懂得,最值得珍惜的是彼此之间弥足珍贵的感情。婚姻也好,爱情也罢,无论想要拥有的是什么,只要能够彼此相依便是这硝烟弥漫的尘世里最大的慰藉。当柳原抱着失而复得的流苏时,他们终于放下了戒备,沉浸在感动中了……

倾城之殇换来倾心一场,他们,终成了眷属。

这算是个美满的故事,可仔细推敲,也存在着破绽。这美满并非常态,而是极大的偶然,若是没有战争的袭来,这对相爱的人又将如何呢?毕竟,在相爱之外还有许多东西主宰着爱情,反倒显得相爱不足为道了。男人对于女人最隆重的赞美是求婚,倘若范柳原久久热衷于享受爱的过程而迟迟不愿献出这最隆重的赞美的话,白流苏是不是就难逃沦为情妇的命运,故事又是否要以一个女人无可奈何的悲哀而告终呢?何况会过去的,所有的爱情都会过去的。油然而生的好奇,暗自涌动的情欲,总会沉入时间的罅隙里,生活未免回归庸常,日子难免趋于平淡。多亏了乱世里音讯全无的分离,唤醒了他们深情相拥的决心,共同奔赴一场或生或死的未知。战争颠覆了一座城市,却成就了他们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没有毫无破绽的美满,星星点点的幸福里,却是谁也想不到的偶然。慧质通透如此,不免让人感叹。

旗袍佳人婀娜,舞池魅影闪烁,霓虹灯盏映窈窕……依然是旧上海的味道。看似无寂寥,孰不知这暧昧与调情的背后,隐藏着谁的怨怼,谁的悲哀,谁的纷扰?胡琴仍旧咿咿呀呀的,响着隔世的苍凉……

倾城之恋读后感12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写于1943年的上海,这本书似乎和教学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之所以写这本书的读后心得其实是个人觉得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有,而现在的社会对于文学的美感似乎不太去重视,让我觉得其实在看一些教条式的书籍后,应该也要再回味一下中国文学之美。虽然,这是属于白话式的小说,但不可否认,张爱玲在人性上细腻与别出心裁的刻画与时代意义有其可读性,否则也不会造成一股风潮及许多人潜心的研究。从大学时期我就爱看张爱玲的书,并偶尔会回味一下,她的作品对我的确是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在对文学的欣赏与感动方面,而她对于人性(尤其是对女性)的深入分析,在当时也带给我不少的冲击。以下就这篇倾城之恋,它的创作背景作一简单介绍:张爱玲出生于封建式的望族家庭,她的生活便是成长在父权制度底下,1943年,就是非常接近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那时候非常多中国地区陷入战争的局面,可是上海没有,这时候的张爱玲就是在上海,远离这种战局,也让她有机会去回顾中国社会的父权真相,更使她有机会可以暂时避开父权的支配,那倾城之恋就是在这种恍如切断心理的状态下酿造产生的。

故事大纲是:女主角是白流苏,男主角是范柳原,白流苏是个离了婚的女人,她在守旧的白公馆里没有地位,后来为了替自己争一口气,白流苏便抢走了原先要介绍给妹妹的范柳原,后来两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对爱情抱持着不同的看法,在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时,因为战争踏上婚姻这条路。关于这篇文章有几个部份我先讲一下:像白公馆代表的是旧日的一切,包括生活方式。像书一开始就有提到像他们的`时钟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从这边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种非常守旧、非常旧日的。跟当时的中国其实是非常像的!另外,张爱玲在描写男女感情是非常含蓄美感的,和现在的文学所描写的是差异非常大的,例如像在描写范柳原的动心时。从三奶奶讲的话可以看的出来:「三奶奶叹了口气道:『跳了一次说是敷衍人家的面子,还跳第二次第三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说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我跟妳跳了一次舞还会想跟妳跳第二次第三次,就表示我对妳其实是有感觉的。这种写法多么的含蓄,一个「爱」字都没有提到,可是,从一些事件的叙述却可以描写出人心中感情最细腻的部份,真的是非常令人佩服!

文章的最后有讲到范柳原和白流苏要结婚,可是在最后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还是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边会有什么感觉?我觉得她可能想要表达结婚不代表幸福吧!到最后一定还是有挫折!所以张爱玲可能是个悲观主义者!爱有一天可能还是会变习惯吧!到最后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就是习惯而已,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还是会有危险。

我觉得念完这一整篇我会觉得说流苏和范柳原一开始都没有真心的感觉,后来是因为一场战争让他们的感情开始有那种「患难中见真情」的感觉。它最后说:「到处都是传奇,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我觉得是其实这种故事非常多,譬如说:丑小鸭变天鹅、麻雀变凤凰。不一定每个人都有那么圆满的结局,后面又说:「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非常像在比喻说在这么多盏灯、这么多的故事,这种故事可能不断地上演类似的情节,可是却有非常多苍凉的故事在这中间发生,她的意思好像就是说这种情节一直在上演,可是圆满的却没有几个。但就是要珍惜眼前这一刻!

在这篇文章当中白流苏生命的转折出现在她果敢的离家出走,有一段描写白流苏的长相、她看镜子的动作以及胡琴咿咿呀呀的拉着,诉说的都是一些忠孝节义的故事,跟她都不相关了!我觉得这就意味着她要跟白家有所区离,她要跨出去追求她自己的世界,在她和范柳原相处当中双方都若即若离,我看到的资料是说因为他们两个都怕输!范柳原怕输掉他自己的自由;白流苏怕输掉一生。因为在那个时候对一个女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否找一张长期饭票过着安稳的生活,白流苏一开始便是抱持这种想法,他们两人最怕的是怕对方知道自己紧张对方。我们现代女人对爱情的态度,在恋爱当中,妳是否也会怕输掉什么?

所以,看她的作品虽然会让人感受一些人生中淡淡的悲哀,但是也非常值得人去深省的!

《倾城之恋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