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读书心得

2023-04-24 09:48:43
庄子的读书心得

庄子的读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庄子的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的读书心得1

即使庄子不提,逍遥也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但如我等俗人,想到逍遥,无非是在物质生活上宽裕富足,不用每天为生计而奔波劳碌。可以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而在庄子的眼里,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浅薄,他的逍遥,我觉得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一个终极命题。

在庄子看来,一切万物都有其属于自己的本性,逍遥不逍遥正是看其生存状态是否符合其本心。而既然万物都有其自己的本性,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好的生活方式,坏的生活方式,只有合于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庄子同老子一样,认为最好的政治正是无为而治因此他主张顺其自然,认为任何统一的制度标准都有其局限性,都会妨碍人们的逍遥。这个视角很深刻。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忙,每天总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回过头来想自己前些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却想不太起来。显然我只是在机械的完成一些事情,而没有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我没有问过自己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逍遥与忙不忙没有关系,它只取决于你是否顺应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浑浑噩噩显然不是逍遥,而是自我迷失。逍遥不仅不是混沌,而是一种大清醒之后的从容不迫。庄子有感于他所处的时代统治者穷奢极欲,百姓为利所趋而丧失本性,所以提出要逍遥,这是很积极向上的观点。尽管我觉得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觉得可以用庄子逍遥的观点来看一下中国目前的教育。近年来,高考制度越来越为人所诟病,很多人呼吁彻底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主张向西方学习。可是呢,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却在羡慕中国的教育。当美国老师为中国学生极强的数学能力而感叹时,中国有很多学生却不明白他们想从商,却为什么非要去解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题。我觉得就自己的经历,现行的教育其内容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毛病。从我来讲,我对自己能够在中学阶段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础而感到高兴。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高考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它使得整个中学阶段评价个人的标准唯一化。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以后都将从事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是在上大学以前,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有学习这么一个衡量人的标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妨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甚至使得很多人永远失去了对书本,对知识的兴趣。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尽管很多省份在实行新一轮的教改,可是只要高考不动,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模式不变,教育的形式再怎么变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也许我们可以从庄子那里得到些许启示,既然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尽管不可能放任每个人自由发展,可是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还是需要的。很多学习不好,学历不高,但在别的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同样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大学生和技术工人对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

另外,纯粹知识的灌输也使得,虽然大家都学得很辛苦,但并不是出于本心去热爱学习。大多数人并没有学会思考,基本上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是比较迷茫的。升入大学以后,学生失去了以前那一种强制性约束,很多人因此控制不住自己,虚度了光阴。而学习在校园里变成了一件很功利性的事情,变成了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是对于学习本质的最大背离。这种风气使得大家都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不想做但是没办法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当学生完全被考试所奴役,被学位名誉所导向,就是最大的性,行相背反,是极端的不逍遥。静下心来,不为什么地去看一点书,才能有真正的收获;顺性而为,才能真正做好事情。这是老庄给我的教诲。

庄子的读书心得2

一谈到庄子,我们不由得想到道家创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思想上都追求“得道”,精神上追求“超然物外”。庄子更注重对个体的重视,让人更加重视身体、生命,也就是注重于养生。

《庄子选注》中,有一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文。文中两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读者看后会心一笑而又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由在池中游来游去的儵鱼引起联想。其题虽小,其旨甚大。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读完文章,不得不感叹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的敏捷思路与睿智的交谈,令人拍案叫绝,无不折服于他们的“善辩”。头一回读完,心中不时佩服两人的才辩,也不由得会心一笑。

濠梁之辩”,在庄子看来,物与自身是浑然一体的,所以才能体会到钓鱼的快乐,不过从庄子以“安”字,反驳惠子,体现了他的诡辩风格。

“惠子相梁”选自《庄子秋水》,文中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挑拨他俩之间的情谊,为此惠子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把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形象地说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又无端猜忌他人的丑态。

可见,庄子本人是把世俗名利看轻的,对于外界的诱惑,他可以做到言行如一,洁身自好。

《庄子选注》这一本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体现了庄子的虚无主义,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哲学理念,处处都引人深思,有的可能长时间都无法琢磨透。

在我看来,道家这一学派的思想是一门深奥而不容易嚼透的学问。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有了道便有了一切,庄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之一,对道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名初一年的学生,可能我对《庄子选注》中的文章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它已经深深地植入我的大脑深处,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我将力求读懂它、理解它,并且我将以其中我所认可的思想来指导我的人生观。

庄子的读书心得3

青藏高原太远,珠峰太高,我一点不着急要赶去那里:读《庄子·人间世》心得

读《庄子·人世间》有太多的感慨, 听了张文江老师的课,这种感慨更为加剧。进入中年的我,年轻时

除了课本上的经典, 几乎没有读过其他的古代典集,但人生本身又何尝不是一本书? 读《人间世》让我感慨人世间太多的苦,来自于人和人之间彼此的不了解。所以人人都向往那个六十耳顺的境界,别人讲的话自己都能够听懂,甚至比讲的人自己还要懂,甚至到更高的境界。可是对于离青藏高原都还很遥远的普通人,珠穆朗玛峰怎是企及得了的?

庄子教我们如何在人世间做事的学问。做事的学问就是做人的`学问。课堂上讲的《人间世》前两段,颜回想要去卫国干一番大的事业,叶公使于齐为不可为之事。类似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在我们身边的智者太少,在关键的时刻能够给予点拨的人更不可见。于是意气风发时往往头脑发热,哪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任重”,结果很快便阵亡了。而在面临困难的时候,总想绕道而行,却不知 ……此处隐藏1398个字……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

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

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庄子的读书心得6

因为闲着无聊,刚好家里面放有一本《庄子》,遂顺手拿起来读了几天,平常我是不爱看这些古文书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静下心来读了进去,并还有所感悟。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庄子》——“贫也,非惫也”。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久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庄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无拘无束,身心不受羁绊。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可能像它所说的那样,但亦能够要求我们的“自由”。有了“自由”,人们能够更加全身心的释放,在工作中或学习中皆能够要求这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必须束缚下的自由,很多状况下,束缚并不是阻碍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是,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将物资与身心融为一体,将精神摒弃一边,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就应学会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庄子》里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应胜过物资,因为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物资。

庄子的读书心得7

真正对此生有通达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对命运有通达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永远达不到的目的。

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经常发生猴子偷庄稼的事情,人们防不胜防。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装米容器,有细细的瓶颈,使猴子能够伸进去,拿着米却出不来。没有一只猴子愿意放下手中的米,使自己逃生。

人们都会对猴子的故事,哑然失笑。而,生活中的人们,会有多少为了“手中的那把米”,而耗尽自己的一生,难以放手呢?

人们往往都会关注生命中不是太重要的东西,往往都会追逐生命中有些永远达不到或者不需要达到的东西,而错过了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为生活所累,为虚名所累,为旁人的目光所累,为名利所累,这一切看似重于一切,却其实远比生活的真正意义渺小的多。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这么一把看似最重要的“手中的那把米”,而忘记了生命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精彩的风景。

印度的土著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忙碌三天,就要休息一天。他们说,他们走的太快了,就会丢掉自己的灵魂,他们停下来,就是要等等自己的'灵魂,让灵魂能够追得上忙碌了三天的疲惫的身躯。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印度的土著人,享受一下生活,不是懒惰,也不是拖延,而是寻找生活中的平衡,只有习惯这种态度,才能够准确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至于为了其他东西迷失了自己。

所谓达生之道,即为对生命的一种通达之心。用感恩的心态来善待生命,用满足的心态来善待生活,生命,也许就会更加珍贵,生活,也许就会更加美好。

庄子的读书心得8

庄子认为遇事应该沉住气,心平气和的自然处之,切莫心浮气躁,这才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将军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但他渐渐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将军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没有好好保管。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

将军狠狠地骂了一句。“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刚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的说道:“这就是地狱。”

霎时间,将军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怜悯和爱意。他的剑停在半空,他的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老僧说道。

老僧确实能沉得住气,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险时,依然能够平静的面对,所以,他制服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将军。试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气,与将军争执起来,或者对其不屑一顾,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庄子说:“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因为只有看透别人的内心,才最有针对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内心则比被别人抓住命根子还要可怕,还要恐怖,犹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样陷入被动,只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了。

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

所以,绝顶聪明的人不喜欢显露自己的聪明,以免让别人窥视到自己的真实意图;相反,他们更多时候是卖杀装憨,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让别人看透内心。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还岳梦中飞”。世界上虽沧桑变化,我心事定,无论你怎么变化,我心里有数。的确如此,古今中外,凡是伟人,定有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特点,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确的判断局势、应变局势、取得成就。

《庄子的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