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

2023-05-04 05:49:08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说新语》读后感1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的风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的百花齐放,两汉时的独尊儒术,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朝的抗倭、复台……都是这条长河中的河道,而三国两晋南北朝,虽不如西汉的沉稳端庄,唐宋的灿烂辉煌,两岸却是风摆翠竹,花香鸟语,清绮瑰丽。、

三国两晋南北朝,它的开始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悲壮,结束是《玉树后庭花》的纸醉金迷。中间流淌着的,凝结在《世说新语》中。它是一本记录士人言行的小品,里面一共有三十六章,记录着当时名士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洒脱不羁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有一段很能体现魏晋风度的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间共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徽之在晚上下雪时醒过来,想起了朋友戴逵。他没有考虑时间和天气,仅仅因为想见就去拜访,整整走了一晚上,到了门前,没有见戴安道就离开了。他没有考虑来时花了那么多时间,却仅仅因为没有兴致而离开。这是何等的随意洒脱!

魏晋时这种随意洒脱的代表非竹林七贤莫属。竹林七贤分别是山涛、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嵇康、阮籍。他们经常在竹林里吟诗作赋,嵇康抚琴,阮咸弹琵琶,悠闲快乐,与世无争。但这只是表象,他们大多都有很高的政治抱负。如阮籍的《咏怀。三十九》“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从此可以看出,阮籍的理想是征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为国家开疆辟土,创建辉煌事业。但是他的父亲阮禹是“建安七子”之一,深受曹操的知遇之恩,而当时掌实权的是司马家族,并不久后就被篡位了。所以,连国家都没有了,又何谈“报国”?况且,从曹魏以来,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十分严重,祢衡、孔融、陆机、陆云等人相继被杀,知识分子只要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面临杀身之祸。在这种压力下,这些人只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借酒浇愁,狂放的外表下,隐藏着对理想不能实现,连年战乱、政治倾轧的痛苦与挣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鸣弹琴”、“徘徊将何见,优思独伤心”就是他内心壮志难酬的悲伤。

透过《世说新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士人傲然立世的风骨下,深深的纠结与无奈,所以才有了那一句“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一段段特立独行的故事背面,潇洒飘逸的颜容下,是中国历史独一无二的华丽到眩目,悲凉到彻骨的乐章。

《世说新语》读后感2

暑假期间,我喜欢上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我被里面的中国-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简短的文字,蕴含了无穷知识,它让我眼界大开。

《世说新语》记述了魏晋人物言谈轶事,它是一本笔记小说。里面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则。多以人物评论、做人道理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为主。

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雅量第六”中的一则小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只有七岁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经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了很多果,把树枝都压弯了,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有人问他,他回答道:“树在路边,又结了这么多的果子却没人摘,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当我读这则故事,读到前半部分时,第一反应是,王戎怎么这么笨,有这么多的果子,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则故事读完的时候,我要为王戎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点赞。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见的“迷惑”。可以根据事物的现象思考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看完这则小故事,不由的让我想起了发生在三年级暑假期间的一个故事。爸爸出差从海南回来,带回了一个大大的菠萝蜜。我初见菠萝蜜时,只见它浑身长满了小疙瘩,又粗又长,像个长满“青春痘”的大冬瓜。我边看边摇头,爸爸见我对它充满了“敌意”。他告诉我,别看它长的丑,它的味道却特别的鲜美。我头摇的像拨浪鼓,嘴巴里一直说着: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当爸爸打开它后,我的味蕾瞬间被空气中弥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来,我尝了一口,便从此爱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千万不能光凭着外表或是现象,就急着去下结论,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时,一句话,也蕴含着大道理。在“轻诋第二十六”中有这样一则: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意思是:过去人们评论韩康伯说:“胳膊肘粗壮,但是没有什么刚气、骨头。它从人的体格外貌上去轻视诋毁别人,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一种行为。”这则小故事警世我们,千万不要从一个的外型体貌上评论他人。这样不但让别人“受伤”,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学习中,一定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优点,检查自己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让自己更优秀!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读它。它不但让我们能快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和各种历史知识,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指引做人的道理、处事的等。最重要的是它还培养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兴趣。

爱上它《世说新语》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对它爱不释手阅新语、明事理!

《世说新语》读后感3

原文:《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评:本文主要讲了管宁与华歆绝交的事情。而绝交的理由,作者只选了两件事来阐述。一件事是见“片金”的不同态度,另一件事是读书时见“乘轩冕过门者”的不同态度。这两件都是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绝交是大事,可见写作的手法是“以小见大”。一般人关注一般事,对大事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人是不愿“真诚”关注的。所以在中国,关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关注大事那是“发牢骚”,不足一论的。因而写文章,最好是“以小见大”,方有“立足”之地。

文意评: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浅显,比较好理解。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因为这两件小事而绝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说管宁自己也有“问题”。但站在过去的生产能力下,华歆的经济头脑与学习动机是值得管宁与之“分道扬镳”的。

古代为什么强调对人道德素养的要求以及重视对人道德的评价?这主要与 ……此处隐藏10459个字……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驽马逸足,致一人耳,在速。驽牛行百里,岂载一人哉。各有擅长,如物与物之间擅长需要不同,何须分好坏。

马亦能拉车如牛,然非其强项,大才小用,奔跑才是其根本。

文中最后言好名如樊子昭,可见人好名排最后,虽有佳时,不能为人所推崇,不如专心致志一心做事之人。

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劭亦安其言。

陶冶世俗,与时浮沉。王霸之道,倚伏要害。人各有擅长,贵在有自知之明。

一日之长:略胜一筹,倚伏:福祸。名知人,以知人而闻名。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诸葛三兄弟,分别在魏蜀吴,评为龙虎狗,龙虎皆全家战死,大概只有在魏的诸葛诞香火得存。当你得到一个高的`赞赏,同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普通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随心随性,自然终老。但有几人安于平凡,普通人未经历福祸锤炼怎知平凡可贵。

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青出于蓝而胜于兰,是人们喜欢的,但人都有局限性,父子亦如此,通雅博畅,明练简至,居其一就是天才了。

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荀觊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頠方陈王戎,裴邈方王玄。

历史纵有相似未必可比较,何况人,套用罢了。

《世说新语》读后感14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此中,我感觉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陈说出一个个发人寻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以及他开打趣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以及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而已。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以及简文帝。顾悦以及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水杨的'资质,临近秋天就残落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天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太阳光,愈来愈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言辞以及神志,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以及"活偕老学偕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没关系碍他富有智慧以及哲理的表达:每一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打趣,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高深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如其分;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脸孔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后感15

刘墉的《世说新语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闲暇空余终于读完了,但久久地让我回味其间。娓娓道来的教育秘笈就像与读者对话,许多的困惑也随之渐渐明朗。书中对“新新人类”的理解,我亦颇有感慨。“他们可能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一点没错,就拿我女儿来说,看似动作很慢,起床时叫来喊去的,但是对社会的进步事物说起来让人又另一种看她的眼光。她学了法语后,了解了一些法国风情,就餐时,便侃侃道来;去了趟日本,就会告诉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评论一下某些社会现象。这就是“新新人类”。当然,书中谈到的很多的观点,我都很赞同。我自己也是教师,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好像自己的教育方法越来越局限了,方式越来越单一了,因此,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我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成败,于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寻求适合我孩子的教育方式。读了这本书,对我颇有启发,中国的家长对孩子太多的设想和规矩,于是束缚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当然或许是某个衡量的标准,使家长没有办法选择,只有听之任之。想想现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网络问题少年,我们做家长的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我们家庭的帮助和协调,是非常需要与学校老师经常的沟通。有的家长常常认为学校老师如何如何,却没有问问自己的责任尽到了没有,总是以为,孩子到学校就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个体成长的空间是极其重要的,能够暴漏出他内心深处最底层的东西。

现在我教育的观点在逐渐改变,教育的方式在逐渐改变,我发现孩子又愿意与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乐告诉我,我欣喜万分,这是对家长的信任。——书中谈到的“年轻人要有探索的权利”“子弹准备好”,我极其赞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累积的过程,为自己储存一种能量,为自己积淀一些知识,为自己储备一定的能力,到机遇降临时,你便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大显身手,而非有了合适的机会,只能望此兴叹。文中又谈到来太原发生的`事,让我这个太原人引以自豪,尽自己的能力为别人做一点点事,就是储备生命的价值,也是造福子孙后代。我想到了原来的一位年轻的同事,曾帮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读书,几次辗转去山区看望那些孩子,那么,她的这份爱心,必然会影响到她的孩子,也会成为有爱心的人。教育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充满了魅力。

掩书沉思,我们的家庭要太多地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生理和心理),要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一种和谐,要启发他们把知识变成技能,把思想变成视野,体味与珍惜成长中的困难,明确自己的前行目标,无论如何,只要不断坚持,总有实现自我的一天!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