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2023-05-06 06:38:20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合集15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合集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洪武大帝》,他让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朱元璋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混混变成了一位一言九鼎的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

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朱元璋的这种精神是很难能可贵的,他让我看到了朱元璋的勇敢、坚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不然他怎么能推翻元朝的统治,怎么能创造庞大的帝国呢?因此,我觉得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应该总是靠着自己的父母、家庭,做一朵生活在温室里的小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坚强,面对困难,向朱元璋这位优秀统帅学习,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很好看!他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不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它让我受益匪浅。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

最近,我都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由于我对戚继光的事迹很感兴趣,所以这些天我都在看戚继光抗倭的这一本。

这本书讲述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日本人的故事。戚继光天生就是军事天才,不仅知书达理,还精通兵法,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优秀将领。他还发明了“鸳鸯阵”、“五行阵”、“三才阵”等,这三个阵法全都难以攻破,使日本的武士狼狈不堪,伤亡惨重,东躲西藏。戚继光不愧是中国的抗倭英雄。

除了戚继光,还有很多抗倭的优秀将领,比如胡宗宪,他打败了日本最强大、最久攻不破的两个倭寇头子:汪直和徐海。还有聪明的'俞大猷,他的性格特点是打仗前分析有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没有的话就绝对不会上阵。还有胡守仁,他是戚继光手下跟他一起抗倭的将领。

我觉得这三个人都很伟大,而且勤奋好学,我特别仰慕这些厉害的将领,我应该学习他们爱读书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特别喜欢《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我对后面几本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

看了快两个月,见证了明朝的兴盛衰亡。兴于朱元璋,盛于朱棣,衰于天启,亡于崇祯。教科书上几章节的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故事。

看完后更加理解“权利”这一场游戏,不仅仅存在于明朝,有政权的地方,就有权利的游戏。一切的.斗争,归根到底都是权利的斗争。在这场游戏中,只有冠军,没有亚军。胜者恰当使用权利,则国兴,反之滥用,则国衰。而前后者的区别,是本身对权利欲望的控制。在这场游戏中,产生了两种人,能臣、奸臣。但历史上还有第三种人——圣人。像王守仁这种“心如止水者,虽繁华纷扰之世间红尘,已然空无一物。”明朝虽已成历史,但心学飘洋过海,仍流传至今。

明朝后面崇祯时期,感觉挺心累,明朝气数已尽,烂摊子太烂,尽管崇祯想做点什么力挽狂澜,但终究也因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在第17个年头走向了灭亡。

站在今天看500年前明朝那些事,明朝前中期固然强盛,有郑和下西洋、威震四方领先世界。但谁能想到大明王朝也就经历了300年,后来清朝更是严重落后于世界。站在500年后的未来看现在,此时有如大明前期的崛起,但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只有历史才有答案。在历史长河中,皇帝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色,于个人而言,如书中最后所讲,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足矣。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

从正式开始看这本书,到今天完整将它看完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很多情节都不记清了,很多人的名字拿出来我也不知道他是谁,但是这对我而言并没有关系。

历史故事就是这样,明明你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局,却还是会被打动。善良、忠诚、气节、坚持、正义,无一不让人热泪盈眶。

时代的潮流不断向前,身处其中的人们被留在了原处,一个时代从出生走向灭亡,新的时代应运而生,又是一批人即将登上舞台,你站在远方,观望着河流中的人做出的反应,看到他们各种各样的情绪,你知道这些都是真的,但是你又不确定历史是不是真是如此,你思考这些人在做出这种行为的时候在想什么,但是你也没有结论,你能确定的只是你无力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走上这条路,就不能回头了”,就像人在回望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感觉有些决定其实不算正确,但是如果真的可以重新选择,结果也不会有改变,因为就只能如此了。

正经的故事结束之后,作者又讲到了徐霞客的故事,这是一个伟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与朝代兴亡基本没有关系的人物。这世上的人有千万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征途,有人想要万贯家财,有人想要建功立业,有人致力于振兴国家,有人只想安于一隅,其实并没有谁比谁高尚,只是所求不同而已。

时代的潮流不重要,他人的期望也不重要,你所想要的,正因被你期待,才有了意义。虽千万人,吾往矣,虽千山万水,吾往矣。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

朋友之间讲究友谊,友谊就是在对方有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如果皇帝的朋友没有职位,那是不可能的。但就有那么一位皇帝的朋友没有飞黄腾达,但并不是皇帝不愿意,而是有国际的限制,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他们就是朱祁镇和伯颜帖木儿。

朱祁镇在土木堡战斗中失败后沦为蒙古俘虏,而在这里,他却交到了伯颜帖木儿这个忘年之交。

朱祁镇原来是个囚犯,但他有一个“生化武器”,就是亲和力。几乎所有看守他的人都和他成了朋友,伯颜帖木儿对他更是尊敬,好像他也是蒙古人一样。

当也先(蒙古首领)要杀朱祁镇的时候,伯颜帖木儿竟死不同意。作为也先的`亲弟弟,蒙古的副首领,如今竟护着大明帝国的俘虏,可见他们的交情有多深。

朱祁镇即将回京的时候,却有一个人阻拦,当然,那人还是伯颜帖木儿。可他阻拦的理由竟是要让朱祁镇回明后能当上皇帝才让他回去。当兄弟,就要帮到底!

朱祁要回去的时候,伯颜帖木儿硬是把他送到了明朝边界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在战乱的土地上,仍有真挚无私的友情。土地被战争污染,而朱祁镇和伯颜帖木儿的友情是这片土地上盛开的一朵莲花。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

趁今年寒假有空余的时间,我又捧起了讲述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此处隐藏1314个字……》读后感10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么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么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相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流水帐是对生活的一种平实态度,虽然当年明月也许会有更大的书写野心,但落到我这个读者手中,我是宁愿去细细体味那种涓涓的流水般的秋后之帐。

明朝有一件事很出名,就是出过许许多多奇异非主流的皇帝,勤奋专制如朱元璋、朱棣这等主流君主读的是一种魄力和狠劲,但明朝这个让人感觉有点阴闷和阴郁的朝代,却曾出现过迷于搞化学实验的炼丹皇帝、坐拥天朝江山却喜欢敛财的财团皇帝、宁做鲁班不做王的木匠皇帝,在《明朝那些事儿》(三)里,也出现过这么两位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

我的大明王朝就这样结束了吗?我不服好吧,就像当年明月所说的,气数已尽。不管是人,还是物,还是一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命数,如保质期一般。

当年明月真是个很棒的作家,从朱元璋开始发家,到明朝的建立,从洪武到崇祯,几乎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懂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人生经历来分析做事情的动机,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浮在眼前般。

在作者的文笔带领下,我激动,我愤慨,我叹息,我喜悦,我佩服,我激昂,我恼怒,我平和...我这一切的情绪都是由作者带给我的,也是了解了历史人物和事件后由心而发的。大明王朝几百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总有那么些人,在脑海挥之不去,朱元璋,朱棣,常遇春,徐阶,于谦,张居正,魏忠贤,王守仁,袁崇焕,万历,崇祯...每个人物都是性格鲜明,色彩斑斓的,不管是现代意义的.好人还是坏人,没有严格意义的好人与坏人之分,从某个角度来看罢了。

这本书意义很深,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想带给我们读者的思想颇多,爱国,勇敢,妥协,坚持,努力,技巧...读每一遍都有自己的感悟!

成功没什么难的,做自己,也是一种成功。想好了吗?想好了就别回头!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

从6月底开始读这本书,到现在整整两个月,阅读近69个小时。

知乎上有一句话:也许你看不完一遍明史,但你却能读好几遍明朝那些事。

确实,本套书有七本,很长,但读起来很愉快,至少前六本是的。

那么,读完了有什么感受?嗯...在读这本书时,是以欢笑开端,以沉思结束的。

明朝的二百余年就在69个小时里匆匆而过,应该还是留下了点印象的。

比如说...淮右布衣朱元璋,阴险冷血陈友谅,七下西洋马三保(郑和),穷游天下徐霞客,裸奔装疯唐伯虎,知行合一王阳明,缺心眼子朱厚照,第一奸臣严惟中(严嵩),抗倭英雄戚继光,第一幕僚徐文长,本草纲目李时珍,世间再无张居正....

太多太多能让人感慨钦佩、愤怒唾骂的`人,上面列举的人里,我刻意忽略了明朝后期,也许是我不喜欢悲剧。

但是历史注定就是悲剧的,所以用作者的话讲,读史读多了,容易悲观。

在读这本书的两个月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作者会怎样结尾,会怎样写一个朝代的谢幕,读到最后发现,关于落幕他一带而过,却以徐霞客的故事做了总结: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之前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还历历在目,读到这句话时,突然就安静了。

到底什么是成功?是攻城略地建功立业?是连中三元位极人臣?还是为了理想,穷游天下死在途中?

我不知道,也许确实是按照作者所说,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完这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3

对于明朝灭亡,起初我很不理解。因为从兵力上看,清兵只有二十几万,李自成军队有一百多万,但明朝却拥有二百多万大军,而且还有关宁铁骑、秦兵和天雄兵这样厉害的兵种。后来我一查看地图才发现,自从皇太极占领辽东一带后,明朝的很多地方已经失守了。

如果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儿子)不迁都到北京,还待在南京的话,明朝也没戏。因为当时的河南正闹灾荒,李自成在那招了十三万兵马,这给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再看兵种,皇太极的`骑兵跟明朝最厉害的关宁铁骑实力相差无几。李自成的兵种虽然不厉害,但是崇祯时,收税太多,导致很多人都加入了李自成的军队。

后来明朝的二百五十万大军败退,在南京建都。(李自成在跟清军斗,当时没顾得上南明)。小福王做了皇帝,统治南明。这位小福王,其实就是福王的儿子,而福王就是万厉的儿子,为郑贵妇所生,万厉极为宠爱福王,但由于他不是太子,就封他个福王的称号。福王特别爱吃,都有三百多斤了,他还是个守财奴。这位小福王跟他爸爸差不多,都十分昏庸。所以左良玉不干了,这么烂的主,他可不想跟着卖命。于是左良玉举起了造反的大旗。

再说皇太极灭了李自成后,军队实力更加强大,在皇太极和左良玉的攻击下,南明最终灭亡。从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起到1683年南明灭亡,共计三百一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4

看到最后作者的参考书籍,才觉得,历史的书不是谁都能写的,毕竟那都是真相,都是事实,你不能胡编乱造,你写出来的东西要对历史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

自己从来不觉得读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因为变数太多,之所以读历史,只是想知道的更多!每个人活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十年,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通过历史,你可以知道在你出生之前的几千年或者几万年,我们的国家,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些人是怎么生活的,国家是什么样子的呢……不过而已。也会想通过别人的一生,去替他自豪,替他唏嘘,替他高兴,替他遗憾……

读历史只为了解历史,了解自己永远不可能去经历体验的过程,读完一本史书,总觉得自己也在那段历史时光里走了一遭,像一个隐形人一样,别人看不到我,我却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到他们的正义,也看到他们的`贪婪,然后也暗暗去思索,自己的一生又该怎么如过。这大概也就是读历史的意义吧。

喜欢作者的严谨态度,不知道的不瞎说,会去查史料,去实践,去钻研,这大概也就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

这个时候,朱元璋死了,朱棣当了皇帝了,大明兴盛了!可还有一个地方又不老实了,这就是——安南(越南)。(原来古时越南也在中国的'版图上呀!)朱棣派张辅去平定,动员军队花了几个月,问:多少人要动员几个月?

文:三十万!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我不禁想,这么多人,哪里冒出来的?再看一看朱棣怎么夸张。安南的父子做何反应。

文:这次明军队共三十万人,对安南号称八十万,胡氏父子听到这个数字后,差点没晕过去。

这是什么逻辑,我觉得也太狂了,两倍还多,真是“人在底下吹,牛在天上飞”!恐吓作用还是有的。

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前两册,真觉得那是个多事儿的年代。不再说了,去看书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