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2023-11-13 21:28:11
(荐)《论语》读后感14篇

(荐)《论语》读后感14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读后感 篇1

孔子曾说:“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绝对不会丢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中国本来有“已然诺”的传统,说不定比德国人还守信些。《战国策》里已不乏其例,何况还有“尾头抱柱”这样极端的例子。该足以让后辈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后来的演变很出人意料。先是韩非子把“诚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后来,好多权术家将开头孔子那句值得怀疑的话奉为圭臬。无怪乎康有为写了一本《新学伪经考》,说《论语》是后世无赖伪造的。这种转变在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其例。《三国演义》里鲁肃的诚信有目共睹,到头来落得毛宗岗一句批评:“忠厚乃无用的别名。”有点可悲。悲谁呢?鲁肃还是毛宗岗?

话或许说的有点过分,但真是因为有些失望的缘故。新文化运动把这些不好的“文化”都扫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们接下来面临的'任务,就是尽量那个提倡“诚信为本”、

“一诺千金”的优良传统,并亲自蹈行。在这说一件事,或许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学新生去北大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工友,就说老师傅替我看个行李成么吗?老头说行。后来新生就去忙乎了。从早忙到傍晚,新生忽然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让老头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往校门口跑,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老头颤巍巍地还在那儿等他,白头发在风里飘啊飘。新生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第二天开学典礼,新生才知道这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好的榜样!旧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风尚正在形成。这时,我脑海里回响着康德的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样使我们敬畏。”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季老在风中飘动的一头银丝啊……

“诚信是人生的支点,是人生最好的渡船。让我们一起努力,拥抱诚信,拥抱成功,在孔子“仁”的思想引导下,让自己的人生变的更精彩!

  《论语》读后感 篇2

寒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一些国学经典,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语》。

《论语》源于周朝,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就像一位老师,里面的许多句子都给予了我们启示,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了我们看人的方法,正如黎巴嫩的纪伯伦所说的`,看一个人,不要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听他没说出的话。所以真正的好人都不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圣经》十戒中的“己所欲,施于人。”更先进了一步。比如说,在大冷天,你刚刚运动完毕,身体很热,便拿了块冰棍吃,你能硬让冻得发抖的父母吃吗?不能!所以它所说的是一种保守的品格,自己不想的别强施于别人。这条法则很有用,譬如做生意:你想买质量差的商品吗?肯定不想!那你就别生产质量差的商品,也好让别人收益。

看了这本书以后,很惭愧,我觉的现在虽然科技发达了许多,但人们的品质却一天不如一天,以前我们虽然物质文化不丰富,可精神文化却发展到了顶峰。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夜不闭户。而如今有这种现状吗?现在人的品格问题寻根究底起源于教育问题,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很少注意学生的内心思想,品质也很少关注。我曾经做过计算,现在我们一学期共有近四十次考试。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次考试,人人都关注孩子的分数,极少注重孩子的品格。分数是什么?分数成了家长们的面子,是用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和精力换来的!这样的填鸭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高科技的人才,而是考试人才。这些人墨守成规,整天纸上谈兵,根本不会实际操作,除了考试一无所长。再说了,就算能培养出高科技人才,品质不行造成的结果只能是祸国殃民!让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北大、清华这些高等学府里的优秀学生还会有个别自寻短见?

我诚心的希望,这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能够早点醒来,学学两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文化。

  《论语》读后感 篇3

交友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讲交友理想中的是中行之人,就是优先会选择守着中庸之道行动的人,如果不能和中行之人交往,退而求其次,孔子讲我肯定是跟狂和狷这两类人往来做朋友,“狂”是傲慢自大的意思,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愤青;“狷”是耿介、洁身自好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孤僻的'人。孔子为什么要和狂者、狷者交朋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思考问题有阴阳两面,狂者的缺点是骄傲自大,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有进取精神,狷者的缺点是比较孤僻,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优点是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原则操守,有些事情是不做的。我们从中可受益,一个人最好跟仁人志士,跟君子来往,如果没有,就和狂和狷两种人来往,这是儒家评价人的标准和交友准则。

孔子谈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也谈到刚毅木讷近仁。刚是刚强,毅是坚定,木是呆板,讷是言语比较迟钝。孔子说有这四种性格就接近仁了,他提倡者四种品德。起初喜欢华丽动听的言语,实则易不实,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语贵简,忌烦,言简意赅就好。猜想毛主席给自己女儿取名李讷,可能有美好期待在里面吧,其他章也谈到孔子提倡守仁守礼,提倡有知,仁,庄;厌恶四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缺乏明理之心)的人。对照惭愧,犯过很多,须重点修八德,尤其是仁,仁为本,本立道生,切身落实才是功夫,当事上检验,事上磨练。

求同还是求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们非常熟悉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的理解是如果两个人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谈任何的问题观点都一样,那可能其中一个人就是多余的,所以作为君子不追求同,允许差异,求同存异,处和谐就好,但是小人追求的正相反,忽略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和去求同是忌讳,这种一致也只是表面的,意义不大。对照更发觉自己的问题,经典智慧,引人深思,学而实习,受益良多。

  《论语》读后感 篇4

一只蝴蝶飞到我身旁,我好奇地想要抓住它,正要伸手,蝴蝶却飞走了。不知不觉中,时光回到了20xx年9月1日的清晨,我和妈妈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学习《论语》。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学完了《论语》,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君子”。

我喜欢《论语》里的孔子,一个长相并不出众,但很有文化的君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充满智慧,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位谦谦君子。《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留下的.许多经典句子,每个句子里 ……此处隐藏5278个字……这真是个高境界。他需要人自觉的“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之”“日日三省之”“温故知新之”……总之,道路漫长,坎坷不断。孔子说自己到七十也只是“不逾矩”的程度,可见,学无止境,如果没有持久动力,那是难有作为的。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取法乎下,不得法矣。因此,请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自觉、努力、坚持去学、去品、去收获,如此才能行稳致远。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同学们,这则论语中,你能找到孔子表扬颜回的原因。你看,孔子吃的不太好,喝的不太好,睡得也不太好。可他依然有快乐。他的乐是什么?是学而时习之?是有朋远方来?抑或是温故而知新。总之,有发现,有收获,有进步,就足可乐。这不是“乐之”境界的'最好体现吗?这不是和安贫乐道境界的最好体现吗?比颜回层次还高的在于:孔子不仅有崇高的学习观,更有崇高的财货观,也就是价值观。“饭疏食饮水”的境况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考验,可面对不义之财,孔子只当他是浮云。多么的清高,多么的潇洒。不为财累,才乐得货真价实,超然物外。

孔子说的“乐”,不仅境界高,而且是让人获得真自由的不二法门。值得我们深思。

  《论语》读后感 篇12

关于《论语》,从小学就开始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写小学、初中、高中时,为了增加所谓的文采也会偶尔文绉绉的赋上一句:“孔子曰:……”而知其文,却误读其义。不知今日才知是该庆幸还是自悔。不管怎么样,少落人笑柄,总不会太负十年寒窗之苦。

曾经有人大骂孔子之时,或许罪证之一便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望文生义理解成“百姓应该任其自由发展,不可让其有太多学识。”乍一看,好像真的是这样,没什么问题,但我们知道古时候有很多的通假字,其要表达之意,若仅此字面意思,目不识丁之人都能理解,那么几千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的推崇敬仰与深究,是否太过迂腐或资质平庸呢?庸人悲哀之处,或许就在于不自知。 荀子《劝学》中有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大戴礼记·劝学》中则是:“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此处的“知”,同“折”是通用的。而“折”字,放到原句中,整合起来的意思便有压迫和强迫之意。至于“由”字,在文中,是否就理解成放任自由,这里不能恭谦的说值得考究,因为必须考究。郭店简《尊德义》的解读是:民可使导之。将“由”字,理解成“导”。这样的解读更为贴切,作启迪之意,因此,原句的意思应该是:老百姓只能去引导,而不能强迫或者压制。

如果这是,愚民思想,那么我想问,什么样的思想才是不愚民的呢? 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若是望文生义之解,则当是: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孔子若表达的`是这个意思,那么尊其为圣贤的人们是不是都是傻子?“隐”字或许理解为通“檃”更为贴切。“檃”字的原始意义为使曲木变直的工具,取其矫正之一,因此,父子互隐的意思是父亲儿子互相矫正。如果一开始误读或者错度情有可原,那么对孔子关于“诤子”的言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之类的言论视而不见,那便不得不怀疑其有恶意陷害之嫌疑,或者是对无知的自我嘲讽。

庆幸之至,我还年轻,庆幸之至,我还有时间。

  《论语》读后感 篇1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对这句话颇有感触。

记得在我刚上小学时,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可言。每到星期天,我都会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玩乐上。一旦到了该写作业的时候,心里总会想着:再玩五分钟吧!再玩五分钟吧!五分钟过到了,我却丝毫没有半点动静。因为我又想着:反正时间还很长,再玩一会儿吧!就这样,一拖再拖。终于,在太阳落山之际,我的作业本上一片空白,比那初开的梅花还要白净。周末我依旧重蹈覆辙。于是,我每周末都会通宵写作业,导致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星期一顶着双“熊猫眼”就去上课了,不过,好在我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改正了这个坏毛病。

长大后,我再忆起自己曾经因为玩乐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时,总是心如刀绞,忍不住感叹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可以使我们得到新的体会。

曾经有这样一篇文章,写着:“羊吃草,总要吃很多次。第一次,将草吞入腹中。吸收草内的部分营养,那些未被吸收的草就会被羊吐出来,再一次被羊吃掉,再一次……直至营养被它完全消化,它才会停止这个看似恶心,滑稽的举动。”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每次吃饭时,都要将口中的饭菜咀嚼成碎粒后吐出,然后吃掉,再一次吐出,然后吃掉……这样反复重复三次。他每本看过的书都会定时重温,这样他所学的知识才不会“流失”。

连尚未开发灵智的动物和几千年的古人都懂得的.道理,我们哪有理由不明白?我每年除了看新书,也会在闲暇时看一看之前读过的书,这能使我读起来更方便,并且可以顺便巩固我之前学过的知识。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放下手中的游戏机,温习一下是之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可以使你的自身修养更进一步,在知识方面奠定牢固的基础。

  《论语》读后感 篇14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士不能够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读过《论语》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到达真正的孝道。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持续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应能够持续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就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到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

《(荐)《论语》读后感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