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2023-11-14 06:48:14
(热)《目送》读后感13篇

(热)《目送》读后感13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目送》读后感 篇1

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翻开《目送》,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种种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伤感和彷徨。她用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悟。读起来,连呼吸也充满了与之共鸣的渴望。

她,拥有着不凡的骄傲和锐气,然而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让步。在浮华的万千世界中,她常常这样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却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辞去了文化局局长的官职,抛开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环,重归学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朴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虚浮和掌声过后,在繁华落尽之时,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细腻的母爱;她的优雅知性,也使孩子拥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理应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变得容易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所以,书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们最柔软的心房上,让人流下暖暖的泪来。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们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转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与亲爱的人相伴走完整个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顾着留意峭壁上那丛艳丽的花,等突然惊觉四下阒然无声时,却早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了。

目送的读后感3

世上最令人觉得悲哀的事,若要排个名次,那么送别肯定能位居前三名。无论是送亲人还是送朋友;送得远还是送得近;暂时送走还是永远再见,多少都是令人悲哀、叹息甚至掉泪的。我们送走一个人后,回来的可能是希望、可能是失望;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可能是任何东西,也可能什么都没回来。

我也经历过送别。送别我的爷爷、太爷爷(他们再也没有回来),送别我的幼儿园、小学(我还可以进去,但再也不能回去了)。我也被送别过:上学、出门(几乎天天都在进行)。反正,不论是送别还是被送,滋味都不好受。

记得我第一天来到这儿时,背着书包、提着大包小包迈进校门的那一刻,心中突然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害怕、有向往、有不舍。但我没有回头,也强忍住没去想像站在门口的妈妈此刻是什么心情,我不敢。在长一百多米的大道上,我独自一个人匆匆走着,沉重的包裹使我停下好几次,但我一直没回头,是的`,我至今也不敢。夜,静悄悄的,只听见我的脚步声,平坦的砖路上只见由两侧昏黄的路灯照出的投影,随着我的步伐慢慢地移动、拉长、消失……

每周,这样的一幕都会上演,我还是忍不住想到:为什么以往妈妈天天送我去上学、上课,我也常常送她上班、出差,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不舍和难过的感觉呢?她想必也很不舍吧,看着那个以前天天被自己牵着、护着的人儿的背景越来越小,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拐弯处,心里怎么踏实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只要是经历过目送或被目送的人,心里都有底——现在我们能感知到这种情绪。送别会令我们难过,但这是成熟的路上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儿——放下。

其实,目送别人渐行渐远,就是一种放下。他会用默默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无论是谁都会有不舍的时候,但是放下一个人,让他走,自己只是目送他离去,也必须学会。只要我们领悟了目送的真谛,就会发现:送别,真的很美。

  《目送》读后感 篇2

再多的遗憾和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龙应台的《目送》,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平淡的语言。不同于《野火集》中她的强硬态度,而是显现了她的柔情的一面。如青草,带着清新,扑而来;似灯塔,散发光芒,照进心房。读起来如桃柳抽新,春水煮茗,有种周遭一切安好,草木葳蕤的暖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仿佛看见龙应台的笔尖有一个轻盈的舞者,舞动着春暖花开。

特别喜欢龙应台在其中描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令人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读此书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

不由想起每次放假回家时,母亲那暗自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唠叨的话语,想起父亲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身影。心灵突然就归于一种宁静,世间大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以前感受不到,成年之后突然变得敏感:原来在不知不觉中,父母真的已经老了。仔细凝视父母时,会意识到,那些言谈举止中,其实都是熟悉和陌生的东西混合。那些熟悉的动作、声音、神态,让我们的记忆连接起了所有过往的日子,那里面有苦涩,也有温暖。而那些被时光添加的东西,那些蹒跚、迟缓、软弱,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认识到人生的悲剧性的本质。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

生命的老去是无法控制的事。道理我懂,但看到父母逐渐老去,我还是忍不住悲伤,希望时间长河能流淌的慢一些。直到读完《目送》,我才明白,对于生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生命的老去,让我们更应该懂得和学会,什么叫做活在当下,什么叫做爱与被爱。

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期待着孩子的成长,但同时又抗拒着孩子的成长。

看着孩子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姗姗学步,直到他慢慢长大。总是习惯牵着他的手,不舍得放开。直到第一天上学,看着他小小的背影迈入校门,纵然有万般牵挂,也只能微笑着目送他开启自己的人生。渐渐地,他越长越大,开始厌倦千叮万嘱,逐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不再把父母当成他的唯一。一件外衣是"不 ……此处隐藏13008个字……人至深的心灵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整本书读来感人至深,满袖盈香。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龙应台在书中写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亲逛街,母亲的那个爱美样子;写她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写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我一直觉得能写出美丽文字的人都是善于用心观察生活的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他们眼中都能变成美丽的文字,哪怕是路边随意的野鸭、啼血的杜鹃、或是小区里孤独的老人,都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龙应台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

正如书中那句已广为流传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读至此,我久久无言。遥想起自己的生命轨迹,当时年少,春衫尚薄,母亲的叮咛是我耳后的一阵风,未曾重之未曾惜之。龙应台用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真诚体会,教我们懂得,感恩生活,珍惜拥有。这些话纵然是老生常谈,但当我们因忙碌而忽略爱、因焦虑而失去感恩的心、因压力而对生活充满抱怨和愤怒之时,你是否依然葆有灵魂深处最温柔最诚挚的东西。有些人走开了就永远走失,有些话深藏了就只是沉默,有些情忽视了就再难重寻。

《目送》吸引着我,对亲人,对家庭,对生活,这些我们天天要面对的,我们已经熟悉到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让我们喜欢也让我们无奈的一切的一切,龙应台作了真切的描述,触动了人性的柔软,善良和美好。更多的应该是唤醒和共鸣,因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似乎也在讨教对人生、对社会、对亲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见。读《目送》时,好多次让我不禁联想起了朱自清笔下的《背影》,那细腻的文笔令人刻骨铭心,像云絮般轻轻划过天际,留下永远拭不去的云天爱语。从背影到目送,朱先生是那样深深地眷念,龙先生却是这样冷静的思索,但是他们对于真挚情感的娓娓道来,似乎到达了某种通感之境。

《目送》书中写龙应台和儿子华安以及和她老父亲的那件件微小细致的事件中所折射的浓厚亲情,让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经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求学之时每次回老家,临走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看着他们一天天的老去,真的有一天就可能成了最后的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却只管着一心离开,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从未回头张望过。

这是一本关于情感的书,作者与父母、兄弟、子女的感情,在时光的流转中慢慢沉淀为文字,那么清晰、那么细腻、氤氲着淡淡的悲伤。全书没有什么慷慨激昂、没有什么大胸怀,简简单单的父母、子女、兄弟的日常生活,我们总能在其中找到相似的共鸣,亲切、温暖,念念不忘。与我,也只是希望在我们目送别人、被别人目送的成长里少那么些遗憾……

  《目送》读后感 篇13

随着气温骤降,双节临近,我又翻开了龙应台大师笔下的《目送》,不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时光深邃,酝酿着不一样的情愫,而今,我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游子,一种浓浓的异乡他客人的“乡情”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字里行间沉沉睡去,久久不愿醒来。

记得上一次读龙应台的《目送》还是两年前,那时我还只是一个儿女,而今我已是一个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在心底油然而生;那时每逢春节过后离别,父亲和家人总会千叮万嘱,总要送到车站或者机场的安检口,我们只顾着自己远行的方向,偌大的车站,人来人往,我们时长会忽略那个渐渐消失在人海的身影,故乡的路越来越远,但那份思念一定是越来越来浓,牵挂也一定是越来越长。

现在每天看自己的宝贝一颦一笑,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像极了那个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地方的步履蹒跚的身影,但在这一点上,我不如自己的宝贝做的好,因为宝宝每次只要一看见妈妈出门上班,就会盯着门口伸手,哭闹挽留,或者是爬到门口目送我离开;而我常常给父亲电话,“只要你好好照顾自己就好了”。在忙碌中常常会忽略那份没有被表达出来的牵肠挂肚的思念。深深的忆起龙应台在目送中最深的感慨:“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项目部刚烧烤完的炊烟还在半空缥缈,后面公园那边的高楼上的灯火,就像许多眼睛在眺望园内一片镇静的,夜色包围了全城,昏黄的路灯,无力地照着沉寂的项目部,我送爱人到地铁站去赶最后一趟地铁,几句寒暄过后,他不得不离开,我默默的站在地铁站,看着那个高大的身影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电梯镜头,这个场景在以往的生活中上映过无数次,在校门口、公交站、火车站、机场,或许在某一条曲径通幽处的.尽头,但每一次的心绪波澜都不尽相同,或许你在那些个场景目送我离开时的心境也是复杂却不惊的吧。

夜色开始加浓,举目向前,随眼可见那寥寥无几的几个匆匆忙忙的身影在斑马线上穿行,再抬头望着这城市里被灯光渲染得五颜六色的天幕,没有星星,也没有明月,比起这绚丽华贵的天幕,我还是留恋那个小县城里帆布一般质朴的天空,纯净无暇,虽然没有华贵的颜色,却有着最可爱的星星,最纯净的明月,还有那个最牵挂的人。苦涩的思念从平静的心底奋勇而出,漫过心头,浸湿眼角。泪眼朦胧中,浮现出青石小路尽头处的那个期盼的身影,在我们离别时,默默的跟在身后,不语,静静地把我们的成长映入眼帘,把他们的喜悦和欣慰不露声色地埋藏在心底。隔着时空,我仿佛听见了书中那位母亲深情的呼唤。

时光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就物走星移。但有的时候真的是这样,有的泪,只能一个人流;有的委屈,只能一个人说;有的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的事只能一个人做;有的关,只能一个人过。而有的路则只能一个人走。我们只能按生命的轨迹去执行,经历人世间的大起大落,看尽庭前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错错落落的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的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起,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默然而果决,我们踩着前人的步伐,目送着他们默然离开,又跟随他们的身影,在时光的长河上小心翼翼的前行。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默默凝望背影的人时,我们才能体会到父母当时的心痛与沉默,在这种沉默下往往更多的是苦楚与无奈吧。生命的无言,时间的目送,目送过去,回忆中总会沉淀出晶莹的泪花。如果有一天,我们站在落日的余晖下,望着远处那个被夕阳拉长了的背影,或许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整正体会到目送的真谛吧。

《(热)《目送》读后感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