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

2023-11-16 14:28:19
名著读后感(通用12篇)

名著读后感(通用12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著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著读后感 篇1

此次阅读余华中短篇小说《活着》,我发现自己深陷其中。

开头福贵父亲的死,并未在我心里激起太大的波澜。我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他们生活的巨大转折。造成这件事情的因由,还不是福贵无节制的嫖赌?福贵造的因,也得让他尝尝后果。但让我惊讶的是,福贵即使走回正道,生活也并没一帆风顺。他本是去给母亲请医生,却被抓充军而错过医治母亲病情的机会。儿子有庆去献血,却被活生生的抽死。本以为到这里苦难该结束了,但没想到紧接着是凤霞与家珍的死亡。到了最后,甚至福贵的女婿、外孙,都丧失了性命。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使福贵不得已得一次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福贵遭受到的沉重的打击,也让我打心底难受。尤其是读到福贵埋怨自己老糊涂了喂了外孙那么多豆子时,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伤痛,鼻子一酸,泪水盈满眼眶。

阅读到这里,我终于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仿佛是我办了这件错事,仿佛是我自己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我不禁埋怨起命运的.不公。为什么血型对号的非得徐有庆?为什么福贵恰巧被抓过去充壮丁?凭什么苦根会被豆子撑死……难道是因为这些人注定命苦?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把福贵的生活写得如此悲惨。难道,在那个时代活着的普通百姓,注定要像福贵一样,无力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我又一次翻开书本寻找细节,想一探究竟。这一次,我看到了自己忽略掉的信息。我一直没有注意到,老人福贵,是使用了一种很平淡的语气,去讲述完他的一生。他没有流泪抽噎,没有顾忌左右。这种平静,难道是一种对生活的麻木?百思不得其解,我翻开了作者的自序想去探究。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

“活着是属于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原来,福贵的苦命,只是我主观去下的定义。在我的眼里,福贵是一个在残酷环境中幸存下来的人,是一个命运充满坎坷与磨难的人。但在福贵的眼里,他的人生,或许没有我想的这么糟糕。福贵的妻子,贤惠善良。福贵的儿子,机灵活泼。福贵的外孙,懂事孝顺。他的家人们,没有一个不勤劳朴实,热情善良。他的朋友们,没有一个不真心诚意地对待他。福贵之所以深刻地记着却可平静道述这些回忆,是因为有这些人的陪伴。原来即使生活再苦再累,命运再艰难困苦,家人朋友间的温情也会带来幸福,支撑活着的勇气。

所以,福贵在谈到妻子时,只有惋惜,没有痛不欲生。在谈到他的朋友时,平静又祥和。在谈到外孙的死时,面露悲凉却欣慰。就是为所有的亲人送行,他心里也会比较踏实,在晚年养一头老牛,耕作田间。也许就是像福贵这样。活着必然会经历大大小小的苦难。但是,再多的苦难也终究会化为平平淡淡,再多的苦难也不会阻止我们活着的步伐。

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发现,人们不会因为前途未卜而迷茫失望,而是会在一次一次跌倒和爬起中,渐渐把人生中的不幸看淡;人们不会因为坎坷与挫折而停止,而是会在信念一次比一次更加坚定的同时,再次对生活充满信心。然后,人们继续热情地活着,使一切再次变得无比美好。

  名著读后感 篇2

“你以为,由于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灵魂没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赐于我财富和美貌,我必须要叫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目前难以离开你。我目前与你说话,是我的精神与你的精神说话,就像大家两人穿过墓地,大家站在上帝脚跟前,彼此平等——本来就这样!”

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自尊自爱让人动容。这句话源于一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简·爱》。它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爱的一生,经历了海量苦难与挫折,她的一生仿佛尽是不如意:自幼便失去双亲,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舅父过世后,她饱受舅母一家的欺凌、冷眼。被送进孤儿院后,她依然生活艰苦,朋友海伦的死亡,更是让她遭到精神上的摧残。再到后来,她寻得爱人,幸福的曙光好像显现,但她的爱人罗切斯特的老婆忽然出现,使她的生活又第三坠入谷底。

困苦的生活好似沼泽,她深陷其中,却从不愿沉沦、放弃。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她一直自尊自爱,坚强独立,纯真善良,勇敢追求我们的幸福。她从不屈服于运势,种种不幸只是带给了她愈加顽强的精神力量,使她不停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人格。她成为千百年来独立女人的经典形象,永垂不朽。

大家没办法决定大家的出身——那是上天给予的。但“英雄不论来源”。生活,运势却是可以靠坚持、努力、拼搏来改变的。清朝著名史学家万斯同,小时因为贪玩在爸爸的宾客前失了面子,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而在长期的'勤学苦读后,他最后成为了受人尊敬的著名学者。在这个故事中,万斯同依赖努力获得了大家的尊重。简·爱也是这样,她出身低微却不卑微,执着坚毅。坚信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并为此不断付出努力。最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是我们的幸福。在坚韧与努力的同时,支撑着人站起来的,还有自尊自爱,这是平等的基础。试问,一个人如果是没廉耻之心,没独立的人格尊严,又有哪个会尊重他;一个人如果是不会自爱,不会洁身自爱,那便没资格,也不会去爱其他人,又怎能奢望得到同样平等的爱与尊重?说到底,大家给的尊重,都是为了褒奖在任何逆境中,仍不看轻我们的灵魂。这种灵魂不只应当获得平等,甚至比那些所谓的贵族愈加高尚。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所身处的年代。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只不过附属,无需有独立的思想。而简·爱身上表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格,她自尊、自重、自爱,面对魅惑有着好的克制力,对于社会人格有着理性的认知。既是夏洛蒂·勃朗特内心抗争,追求平等的缩影,也是当代所有独立女人的缩影。

因此,《简·爱》一书给人以难以抗拒的美感,折射出足以震惊心灵的强烈艺术感染力,也因此成为文学史上没办法被超越的经典。

  名著读后感 篇3

失败、孤独、失望,是人生中不可退避的厄运,不可摆脱的命运,但是同时,也给了人们战胜它们的勇气。

——题记

疼痛对于一条汉子来说,算不上什么。桑提亚哥就这样被鱼拖着……他洗掉了粘在脸上压烂的鱼肉,然后把右手泡在水里……鱼马上要打转了,那才开始真正的较量。老人为自己打气。”

桑提亚哥——著名作家海明威杰出作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真正的硬汉。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永不言弃。我正是被他的顽强意志所折服,老人的身影久久在我心头萦绕……

清楚的记得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出海48天,一条鱼都没有捕到。然而他从没放弃,最后他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太大,大鱼拖着小船漂流了三天,老渔夫历尽艰难才刺死了大鱼。然而在返回 ……此处隐藏8077个字……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我,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抓紧时间”,“最是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我的意识和性情”。我觉得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说道那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可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研究,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来,可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我们应当理解父母并加强自身素质,逐步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理解你,做一个称职的孩子。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教诲,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书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里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必你从我这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你不知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所以《傅雷家书》拉近了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名著读后感 篇11

这句话也是许多艺术门类的高妙的境界。

拿围棋来说吧:初学围棋,一定要学定式,要背、要记各种变化,但围棋手无不向往“行云流水”的境界,可是,新手却只能老老实实地用定式来应对种种变化。

但一个新手渐渐成了高手的时候,他可能有一天就开始自创新招了,开始不走定式了,可能一开局就往天元随手下一子呢。对于对手的招式,他不会背定式去应对了,他会分析这棋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决定下在什么地方。这时,他会觉得棋怎么下都可以,于是很可能走出许多定式上所没有的东西,让人大吃一惊。这时他就能体会出行云流水的意境,也能享受从心所欲的快乐。

但是这个高手继续成长,也许有一天,又到另一境界:下棋时,依旧是从心所欲、见招拆招、行云流水,但是应对的招数,在别人眼里,就是某定式中的招数——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早已忘了定式。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再比如,初学琴的人一定要练习种种姿势,种种指法,这令初学者非常痛苦。但是真正的大师在弹琴的时候,会时刻留心指法或姿势之类的`规矩吗?不会的,他只是全身心投入到曲子里,享受音乐的美妙之旅了。但是,从别人的眼睛来看,他的指法不会错,姿势也不会错。这也是“从心所欲不逾”的表现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朋友,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埃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四、五岁了。记得再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检讨一下吧,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名著读后感 篇12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佐治亚州种植园主的女儿郝思嘉,听说心上人卫希礼即将与别人结婚,一气之下嫁给了自己不爱的查理。后来查理参军,不到两个月就在军营里病故了。1864年,北军包围亚特兰大,郝思嘉在白瑞德船长的帮助下逃回老家。可是老家田园荒芜,遭人洗劫,亲人相继病逝。思嘉为了筹到农庄的地产税,不惜勾引妹妹的未婚夫甘扶澜,“嫁”给了300美元。她后来差点被人xx,甘扶澜、卫希礼等人前去报仇,结果差点丢了命,多亏白瑞德相救,但甘扶澜还是被打死了。第三次婚姻,思嘉嫁给了有钱的白瑞德。两人虽过着奢侈无忧的生活,可她仍然忘不了卫希礼。直到女儿出生思嘉都依旧没有忘记卫希礼。女儿死后,爱她的媚兰也因小产死去了。媚兰死去的那一瞬间,思嘉恍然大悟,卫希礼既不爱她,又懦弱无能,无法在社会中生存;而白瑞德才是真正爱她的人,对她百般宠爱,为她不顾自己的生死,甚至为了不让她伤心,救了她的老情人……但此时,白瑞德已离她而去。郝思嘉决心要挽回瑞德,因为此时她依然年轻美丽,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爱。

起初我读这本书时,我认为郝思嘉是个敢于追求的女子,后来看到她贪婪虚荣、为了钱不择手段时,我对她的好感荡然无存。当感情与金钱利益冲突时,她毅然选择了金钱,为此甚至把终生幸福当儿戏。但读到她用双手挽回农场,用斤斤计较赚来的钱换来自己与朋友们的生存时,我眼眶湿了。或许她的“不择手段”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都是为了生存。确实如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弱女子根本无法养活一个大家庭,也保不住祖辈留下来的基业。她为了自己和朋友在社会中生存,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不过正是因为她认为婚姻是一场交易,所以当真爱来临时,她没有珍惜,只顾追求那只会给她痛苦的卫希礼,只顾得利用白瑞德的爱作为自保和赚钱的工具。当她想要珍惜时,爱已不复存在。郝思嘉用双手和婚姻换来了生存和财富,却丢失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倔强的郝思嘉是美国战后精神的象征。她爱土地,并像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这使我联想到了“爱国”两个字。《飘》中其实蕴含了美国那种自强不息、默默反抗的爱国精神。郝思嘉的爱国精神是“阴柔”的',坚定不屈。而中国的爱国精神则是“阳刚”的,体现的是像黄继光、董存瑞那样的勇于为国牺牲。若是我们既拥有中国的爱国精神,又拥有美国的爱国精神,刚柔结合;在国家和谐的时候,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做社会的包袱;在国家困苦的时候,自强自爱,支持国家;在国家动乱时,试着帮助国家分忧,共同打击恶势力;在国家战乱时,全力打击敌人,做好国家的精神后盾……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昌盛繁荣、日渐强大!若是人人都如此爱国,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来吧!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同郝思嘉一类的爱国之人!

《名著读后感(通用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23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