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下册

2022-03-07 03:00:38
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下册(精选9篇)

篇一: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下册

看着大门上的“福”,好像家乡的风俗这片大海中的一滴水,落下时便泛起了阵阵涟漪,勾起了我的无限思绪。

我的家乡在一个山清水秀,古朴而雅致的地方——浙江。我的奶奶一直住在这里不愿离开,这也使得我们每年春节时都需要回去,让我体会到了与大城市武汉不一样的“年味”。

家乡过年的风俗特别多,如挂灯笼、除尘、放鞭炮,其中“年夜饭”在春节风俗中算是独树一帜,必是重中之重,俗话说:“南方米饭,北方面”。这小小的米粒在南方人手中玩出了别样的风采,青团便是其中代表之一。随着一声“开饭啰!”各色菜品依次被端上桌,沿着旋转桌边摆放,似乎是在期望什么贵客到来。突然,伯伯抱着一个竹蒸笼上了桌,抬眼一瞟,便知道是“青团”。这一锅蒸了六十六个亲团,预示着来年六六大顺。“菜齐了,开吃!”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不约而同操起了筷子。青团在盘中静静地卧着,向着一身绿旗袍的娇羞女子。艾草的微苦与竹子的清香早在锅上便熟络起来,似乎在说着这是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美味。在美味的驱使下,我便问奶奶,“青团是如何制成的呢?”奶奶一脸和蔼地对我说:“所谓‘青’即是将刚从山中才回来的新鲜艾草,截取其多汁的部分,榨取成青色的汁,与糯米粉在碗中汇合,充分混合发酵,寓意为驱灾辟邪、平平安安、健康喜乐。‘团’即是指其形状以及手法,寓意为包住了福气,团团圆圆,这里面的讲究可深着哩!”饭桌上也不止这一道菜,有缀着红糖的白年糕,预示着年年高、有清蒸元宝虾,含着招财进宝之意,还有素有吉(鸡)庆连连意思的烧鸡等等。

大年初一早上,妈妈便迫不及待拉我去赶庙会了,热腾腾的蒸汽,闹嚷嚷的锣鼓;乱但整齐的吆喝,都愈发引起了我的兴致。花灯杂耍连成片,舞龙舞狮结成彩,一切都是那么欢喜而美好,又都有着“开门红”之意。接着,随着一波声浪,精彩的“打彩头”便开始了,相传在秦汉时期有了雏形,可谓是古人的狂欢盛会,“打彩头”也指“打挂彩”或“打竹马”。在一个人眼睛上蒙上纱布,他挥舞棍子打陶马,只能打一次,打到了即可获得一年的好福气。这“彩头”是一匹小马驹,陶瓷的,上面画满了爆竹,贺岁词红彤彤的一片,我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终于挤到了最前方,一个叔叔便开始挑战,他随着声浪了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却打了个趔趄,失去了击打机会,最后只获得了一个红包。一个阿姨却早已计算好路线,一上去便一发中的,得了个好彩头——岁岁(碎碎)平安。陶马里的彩纸片也随着风飞起来,亮片在阳光照耀下,绚丽夺目。寓意着一年有了好彩头。紧接着“旱船”挂着缀饰来了,舞龙追着玉珠来了;舞狮随着鼓点来了,游行花车听着爆竹声来了,在场每个人都乐呵呵的。一旁有人补充道:“新的一年笑口常开啊!”

这些只是家乡风俗的冰山一角,我还未说尽,只等着在爆竹声中慢慢寻觅。

篇二: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下册

一提到风俗,我的眼前便浮现出在家乡武汉过春节的情景。这些天,大家忙忙碌碌,都在为新一年的到来筹备着。巷里街旁无不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在过年之前,家都会进行一项重要的活动——扫房。室内室外,房前屋后,都要进行彻头彻尾的打扫。有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说的就是这项活动。其意味着扫除掉去年的烦心事,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扫房之后,要做一件尤为重要的事——贴春联。其中最经典祝福是:春满人间欢歌阵阵,福临门第喜气洋洋。贴了春联,当然就要贴“福”字了,这里头可大有进究呢!贴“福”字一般都会把“福”倒着贴,其寓意福“到”了。

令吃货最高兴的当然就是吃年夜饭了。这年夜饭可大有来头呢!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年夜饭一般都有四荤四素四凉菜。四荤是鸡、鸭、鱼、肉。这鱼要放在中间,而且只能看,不能吃。要是哪个嘴馋的偷吃了一块,可就把这“年年有余”的“余”给吃掉了。还有,鸡寓意金鸡报晓,大吉大利;鸭代表“春江水暖鸭先知”;肉代表生活富裕,每天都有肉吃。四素是白菜、芹菜、豆腐、韭菜。白菜象征发明明白白的财;芹菜象征勤劳发财;豆腐,有生活富裕之意;韭菜,代表永久发财。这十二道菜还象征着一年的十二个月,寓意每个月都有吃有喝,丰衣足食。

吃完年饭,最激动人心的当然就是放烟花了。大家来到一片空地,将手中的烟花点燃,随着“砰”一声响,五色的烟花在空中炸裂。紧接着,陆陆续续的有许多烟花飞上那青天,绽开了笑脸。什么颜色都有:白的潇洒,紫的梦幻,红的热列。这情景,怎不令你神迷心醉呢?

听闻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年不晚”。过年是肯定要拜年的。大家准备好礼品,走亲访友,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小孩子们可高兴了,因为他们可以收到许多的压岁钱。拜年也是有规矩的,如:初一向长辈拜年,初二回娘家等。

春节里藏着说不尽的传统习俗,每一项都充满喜气,寓意着幸福,让我心驰神往。

篇三: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下册

一提到习俗,就不得不谈到春节了。

“贴门神”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两位门神眼睛睁得硕大。威武地站在家门口的红木门上,看见他们心里别提有多安心了。说起这习俗,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相传,远古时期,天帝派两位身强力壮的天神看守大门,防止妄想偷吃贡品的龙王混进天庭。可天神和我们一样需要休息,便在大门上贴了自己的画像,果然吓跑龙王。从此,人们一般怀着担心,一半怀着喜悦,开始贴起了门神。

众所周知,中国有偏北的地方,也有偏南的地区。在北方地区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为什么要吃饺子呢?因为饺子的读音谐言“交子”,表达的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一年吉祥富裕的渴望。而身为南方人的我,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家人平平安安,圆圆满满。人们通常习惯把一种名叫“荠菜”的蔬菜和汤圆混在一起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寓着在新的一年里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春节里,我们在一起放鞭炮,是一项特别喜庆的活动。我最喜欢邀上三两个好朋友,带上“大蜘蛛、小金鱼、冲天炮、望花筒、降落伞”各式各样的鞭炮,找一个没人的空地尽情嗨。爷爷告诉我们:放鞭炮是有传说的!从前有个叫“年”的怪兽,经常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把少量火药装入竹筒中,点燃后扔到“年”的脚边,竹筒爆炸发出很大的声响,吓走了年兽,从此便有了这一习俗。我点点头,欢喜地点燃了引线送它们升空,让炮响吓跑年兽。

春节不仅要放鞭炮,还要守岁呢。为了辞旧迎新,常常到半夜还开着灯,人人都没有困意。这几个小时会无趣吗?不、不、不。如今,我们常会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吃上一盘饺子,再吃上一碗汤圆,相互发一个红包,照张像……乐趣多多。

贴春联、压岁钱、福字贴……家乡还有很多习俗,这些习俗皆以除旧迎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目的,让人又快活又幸福!

篇四: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下册

说到风俗,我首先想到的是春节,春节的风 ……此处隐藏1981个字……热闹的春节。

春节那一天,是最多人来我们家的一天,也因众多倍感欢悦。人多得都要溢出窗户了。每个人手里都提着大大小小的年货。这一天,我们会在桌子上摆上沙糖桔,那小东西,一口一个,甜到心窝里。当然,这小东西,还寓意着大“桔”大利呢。

当天一黑,曾被树枝扎的小洞就闪着光出现了,它们正是星和月。每当它们的出现,热闹就会破门而入,跳上桌子,融进我们的年夜饭里。

走到桌子旁,鼻子用力一吸,那清汤的鲜就钻入鼻里。看那清汤,清油浮在汤上,若隐若现,几个白白胖胖的鱼丸卧在汤里,时沉时浮,每一颗,都如同深海中那闪亮的明珠。它们一团一团拥在一起,这不正是“团团圆圆”的寓意吗?

再看看那清蒸桂鱼,完完整整,它有着“年年有余”的含义。它静静地躺在盘中,用那鼓油一淋,白白嫩嫩如同少女般肌肤的鱼肉,穿上了浅棕色的新衣,再带上大葱和生姜制成的胸花,那叫一个“美”字得了。不仅美,还很是美味呢!

当然,年夜饭的桌上肯定会有一盘香香的饺子。那肉肉的肚子里可是躺着钱呢,可这就是要靠运气了,我刚吃到了一枚,奶奶看见了笑着说:“哟,我孙女今年就会财运滚滚了。”我吐出银色的钱币,也笑了起来。

吃饱喝足后,全家聚在客厅,电视里放着“春晚”,可大家盯着的,是群里一个连一个的大红包,哈哈。

当差不多到十二点的时候,我们一群小朋友就拿着烟花,飞快跑下楼去。一等到十二点,点起烟花,这里面也有讲究,寓意着“辞旧迎新”。这时,我会双手合十,并许下新年的第一个愿望:就让烟花伴着恶运一起飞向夜空,然后炸开,炸得支离破碎,让恶运灰飞烟灭,迎来好运。

第二日,便是大年初一了。这一天,我们小孩呀,要去给长辈们拜年,要多说一些吉利话,嘴巴要像抹了蜜一样甜。长辈们听着开心了,红包也就大了。当晚把红包放在枕头下睡上一晚,就可以压邪驱鬼了。

家乡的春节风俗多,人人开心个个乐!

篇八: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下册

说起风俗,不得不说起家乡轰轰烈烈的春节。“大年三十儿,喜气迎门儿……”我望向窗外,雪影中挂着艳艳的灯笼,点点明光轻泻在门前的窗花儿上,锣鼓声中万物异常有滋有味,年的气息愈发浓厚了些,我也对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心驰神往了。

春节,讲究气氛,家家户户都设法儿让自家红起来,热闹起来。果真,春节前的某个清晨,阳还惺忪着,藏掖在月布下的雾霭中,爸爸早已拎回一大袋窗花、门神之类的物件。妈妈招呼家人来选几幅,这下可热闹了。“这字,绝!贴门上准好看!”爷爷捋着花白的胡子靠谱地说,“门神也英勇!”“这窗花手工精巧哇!”……你一言,我一语,终于将年红送上家门儿。“年红者,只为红红火火也,亦可以热闹其庭院之气氛”这句俗语可不是乱来的。年红一上,家中处处弥散着这年味儿了,这寓意着往后我们一定过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风俗的气息也喜气连绵地融进这欢声笑语中了。

这副“福”字儿可真特别,竟然比王爷爷卖的糖葫芦儿还红。我也选了副年红,嗯,贴哪儿好呢?大门上还空荡荡的,就贴这儿吧!我刚想往上一贴,奶奶正巧走过,拦住了我:“宝儿,福咋倒着贴呢?”我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奶奶,福到了呀!”奶奶却点了点我的鼻头,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孙女,大门口的可不讲这一套了!”见我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奶奶继续道:“相传啊,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60大寿之际病了,孝顺的康熙皇帝又是斋祭又是拜佛,还写了个福字请福续寿。这福字形窄而狭长为痩,谐音寿即长寿之福,御福加玺后,成了佳世不可倒挂的福字!”奶奶边说边将“福”正正规规,平平整整地贴在门上,一双巧手抚平翘起的部分。暖阳照在正正的“福”上,使它更加与众不同。也许,这预示着春暖花开时,健康长寿弥散在人间,我也期待着新的轮回,盼望着新的起点。浓郁的年味儿就这么不留痕迹的融进了这暖阳、福字之中了。忙活完年红,我便飞奔向舞狮场。这惟妙惟肖的生灵,总能满载着祝福和欢悦。我挎着包,挤进了人群,暖烘烘热乎乎的。随着一声声哨声,“叮——”舞狮表演拉开了序幕,狮头被勾勒得栩栩如生,眼角镶了两三朵祥云,嘴唇厚实而宽大。狮子脚步急促,有时腾飞,用小巧的鼻尖轻触枝头的铃铛,清脆的声儿在耳蜗中盘旋。俄而之间又伏在地上,似乎在为一只玲珑的眠蝶怦然心动,又仿佛在为没追着金蜻蜓而懊恼。猛然间,它飞奔到我面前,鼻翼耸动,将脑门拱进我的掌心,周围有人欢呼起来,我便洋洋得意地朝他们一笑,亲吻了狮子的额头。接受了武士的青睐,也就意味着接受了满满的福气。

春节中,必不可少的习俗便是“年夜饭”了。我家的年夜饭是由爷爷毛遂自荐主厨而成。最诱人的莫过于那盘八宝饭了,外层的一圈呈色翠绿,柔嫩光滑,上边缀了几颗困倦的绿豆,它们卧在那儿,懒懒地倚在饭上。八宝饭中央立着颗枣子,红润而有光泽。每一盘菜都深深逗引着全家人的味蕾,这饱含福气的各类菜品在餐桌上大展风采。年味也就热气腾腾地融在这色香味俱全的团圆饭中了。

晚间,夕阳已去,皎月方来,万物渐渐沉睡在了朦胧又圣洁的月光下了。屋内却是岁火沸腾,灯盏通明,守岁的活动开始了。家乡的风俗,温暖可亲的融进这明暗兼备的岁火中。

家乡的风俗格外丰富,分外朴实。祝愿年复一年,年味只增不减,来年更加美满,我捧了把瑞雪洒向空中,望它永兆丰年!

篇九: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下册

谈起风俗,首先想到的便是春节。

过除夕时,家家户户都会祭灶神。听奶奶说,灶神掌管人间食事和灶火,平时家里厨房里贴灶神是为了祈求“衣食有余”。除夕夜里要烧掉画像,送灶神上天。大年初一早上要贴上新画像,接灶神回来。烧画像与贴画像时都要置酒肉蔬果,祭祀神灵。

除夕的晚饭十分特别,称为年夜饭。我们一家与亲戚朋友会聚在一起,品尝着桌上寓意各异的生菜(生财)、发菜(发财)、腐竹(富足)、莲藕(预示聪明)等菜品。其中最特别的当属中间这条熟的且完整的鲤鱼。这条鱼当天不可以吃,人称“看鱼”,即“年年有余(鱼)”,爷爷告诉我,这条鱼的头要朝向长辈,鱼肚要朝向学生,有“肚里有墨水”的寓意。不得不说,年夜饭确实让过年又多了几分年味儿。

年夜饭吃完,接下来就要开始守岁了。我们会大开灯火,这样就能驱散人间的恶鬼,让来年家里财富充实。守岁时,有人会在沙发上坐着看春晚,有人坐在房间里看书,或两人对坐聊天。守岁带来的不仅是等待新年的激动与喜悦,更能拉近家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交流。

大年初一的早餐一般都是素菜,这一天得把全年的素菜通通吃完,往后才能大鱼大肉。我还通过查资料得知这天是扫帚的生日,不能动扫帚,否则会引来“扫帚星”霉运降身,此后五天里也不能倒垃圾,不然会倒走福气因而破财。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过年期间要贴“年红”,即贴福、春联、门神像等。春联一般要贴在大门边框旁边,分为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门神像贴在两扇大门上,一边一张,用来驱散鬼神。“福”一般倒贴,代表“福”到了。不过乾隆皇帝写的“福”别有讲究,要正贴。

家乡的风俗真是丰富,几天几夜也说不尽,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多彩、更有趣了。

《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下册(精选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