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临近过年,电视里经常播放这一首歌——《常回家看看》。一幅名为《年夜饭》的漫画,引发了我对于“常回家看看”的新的思考。
漫画中,除夕夜,一家老小齐聚一堂,本应其乐融融。可是,四个年轻人各捧着一部手机,忙得正欢:有人手舞足蹈地玩游戏,有人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剧,有人兴高采烈地和朋友语音聊天,还有人手指如飞地写邮件。
奶奶从厨房端出一锅热汤,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珠,忙着招呼孩子们说:“汤好了,可以开饭了!”她的话像一滴水掉进了大海里,无声无息。没有人回应,也没有人腾出空位给奶奶放汤。
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头也不抬地说:“奶奶,我们都不饿,汤先放着吧,我把这个邮件写完再说。”奶奶端着汤楞在原地,放下也不是,不放下也不是。
爷爷赶紧拿起筷子,“咳咳咳”地清了清嗓子,想引起孩子们注意,好说些新年的祝福。可眼前的孩子们,脸都快埋进手机里了,无人理会他。爷爷张了张嘴,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他叹了口气,默默地放下了筷子。
奶奶从中午就开始张罗的一桌年夜饭,被晾在一边无人问津。爷爷奶奶刚见到儿孙时的欢喜,随着那一桌饭菜的热气,慢慢消散了。
看了这幅漫画,我真为漫画中的爷爷奶奶感到心酸。他们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了除夕夜的团圆,却只盼来了“人在心不在”的孩子们。这不是真正的“常回家看看”!孩子们真正想“看”的,不是老人家,而是手机。
我们生活在一个手机时代,正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手机,让人们尝到了生活便利的甜头,也让人们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正在失去亲情。
我不禁想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的一个漫画题材评述题目:一个小姑娘窝在沙发的一角,用手机给妈妈发信息:“妈妈生日快乐!”
人们猜测,也许小姑娘的妈妈不在家,在妈妈生日这天,她只能用手机送上祝福。画面一转,原来妈妈就坐在沙发的另一角,正拿着手机回复:“谢谢!”
母女俩坐在同一张沙发上,中间却好像隔着深深的海峡。女儿本来可以给妈妈一个热烈的拥抱,在妈妈耳边大声说:“妈妈生日快乐!”妈妈本来也可以给女儿一个温暖的亲吻,抚摸她的头发说:“谢谢宝贝!”可是,手机里冰冷的祝福和平淡的回复,让人感受不到爱的温暖。
手机是一把双刃剑。适当使用手机,我们的生活可以变得更加快捷。但过度依赖手机,我们就会沦为手机的奴隶。
手机永远无法取代人类最宝贵的情感——亲情。老人家不仅盼望看到孩子们回家,还盼望和孩子们有情感的交流。孩子们的眼睛,不应只看到手机屏幕的五光十色,还应看到老人家心里的孤独。
做儿女的,常回家放下手机,用心“看看”吧。